
(图片来源网络,与原文无关)
密县(今新密市)大隗镇,是春秋时郑国的新密邑,从公元前769年开始,到郑国灭亡,一直是郑国的一个属邑。
僖公六年(公元前654年)的夏天,齐桓公一声令下,齐、鲁、曹、陈、宋、卫等国的军队纷纷出动,渡黄河、跨沙河、越颍河和洧水,日夜兼程,浩浩荡荡,直奔郑国新密邑而来,一举包围了郑国的这座城市,发动了这场“诸侯伐郑围新密”的讨伐战争。
齐桓公为什么发动这场大战呢?这还得从头说起。春秋初年,齐、楚、晋、秦等大国相继兴起。在这些国家中,齐国的力量是比较强大的,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在公元前655年的一个夏天,齐桓公利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霸主地位,在首止(今河南睢县东南)这个地方,召集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国的国君开会,并会见周惠王长子姬郑。在这个会议上,齐桓公为了保全太子地位,让诸侯尊姬郑为太子,成为周王朝的王位继承人,以尽快结束周王室内部发生的王位之争,稳定西周王朝的局势。但周惠王的爱妃惠后是姬郑的后母,她欲立自己的亲生儿子姬带为太子,周惠王也早有这个意思。齐桓公此举,直接违背了周惠王的意愿,而周惠王又无力和齐桓公抗争,就极力挑拨郑国国君郑伯逃盟叛齐。齐桓公为此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不久,郑国在新密邑筑起了一座新的城邑。齐桓公便找到了借口,指使鲁僖公,通知宋、陈、卫、曹等国的国君到齐国来见他。在会上齐桓公提出:“郑国国君不仅逃首止结盟,还在农忙时筑城,这是违礼害民的罪行,大家必须出兵讨伐。”于是就发生了上述诸侯伐郑围新密的战争。
这场战争的结果,郑国只得老老实实向齐国屈服,听命于齐桓公,周惠王也只得同意立其长子姬郑为太子,周王朝内的王位之争得以平息。周惠王死后,姬郑即位,称周襄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