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五霸中并没有郑庄公的大名,但他却是列强争霸的始作俑者。在春秋大舞台,他最出彩的戏份,是敢为天下先,公然叫板周天子,在各路诸侯面前大秀了一把“牛人”风采。
以个人能力和政绩论,郑庄公无疑是出类拔萃的一位。他执政期间,郑国(都城在今新郑市)大力推行富民强国政策,综合国力全面提升,强势崛起于中原。信奉实力说话的庄公踌躇满志,开始对弱小邻国颐指气使,俨然摆出一副地区小霸的架势。受益于地近王室的便利,庄公还在“中央国家机关”谋得一份卿士兼职。一身二任的显赫,让腰板硬朗的庄公感觉格外好。
都说吃柿子拣软的捏,但郑庄公根本不屑于这种吃法。这个急于图霸的狂人一上来就异常生猛,直接把较劲的对象锁定为至高无上的周天子。先是弄出一个首开先例的“周郑交质”(互换人质),然后不断对王室施以小动作——夏天派兵抢温地(今温县南)的麦子,秋天又去割成周(今洛阳市东)的谷子——而且绝对明火执仗。这两处分明是人家桓王领地,郑庄公却如同在自己家一样,干得从容潇洒。明摆着成心跟桓王过不去。桓王老大不高兴,一怒之下就解除了郑庄公左卿士的职位,哪知庄公脾气更大,竟以“不朝”的断然行动回敬桓王。一来二去,双方紧张关系陡然升级。
尽管平王东迁后,周天子的威望已今非昔比,但毕竟还是天下共主。如今,曾经俯首帖耳的诸侯竟公然在眼皮底下挑衅天子权威,这个严酷现实,周桓王无论如何不能接受。为捍卫仅存的尊严,温文尔雅的周天子起了动粗的念头。
公元前707年秋,周桓王拼凑起一支由陈、蔡、卫等诸侯国组成的多国讨逆联军,自兼“前敌总指挥”,雄赳赳、气昂昂地上门找郑庄公“讨说法”来了。庄公心里却是一阵窃喜,成竹在胸的他知道,在诸侯们面前露一手的机会到了。一声号令,带着他的“郑家军”班底倾巢而出,在繻葛(今河南长葛县北)严整军容排兵列阵,“恭候”周天子大驾光临。
周桓王的“多国部队”分为三军,而战术依然是老套路;郑国三军则采用新式“鱼丽阵”战法。以逸待劳的郑国军队已占尽本土作战的地利优势,而战术运用上又高出一筹,这一仗的胜负似乎已经注定。
谁知开打后才发现,联军比预想的更糟。周桓王确实不适合带兵打仗,他精心组建的讨逆军竟是一帮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被郑军几个回合冲击,立时作鸟兽散。混战中,郑国的神箭手祝聃突施冷箭,正中鼠窜中的周桓王,这位“身先士卒”的联军统帅不幸肩膀挂彩。仗打到这个份儿上,龇牙咧嘴的桓王只得认输出局。他比谁都清楚,再不逃,小命也会搭上。
郑庄公指挥着他的地方军不仅打败了“王师”,还差点要了周天子的性命,为热闹异常的春秋历史添加了一回“射王中肩”的精彩段子。而成功叫板周天子,也让“坏诸侯”郑庄公的知名度急剧飙升,这位大不敬的叛逆者立时成了各路诸侯争相仿效的英雄,数百年列国争雄的连台好戏由此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