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公务员的工资单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9/29 9:44:42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北宋天禧元年,宰相王旦年已六旬,再次恳请真宗皇帝允许自己辞官回乡安享晚年。皇帝赵恒决心为这位两朝老臣提供一项优厚的退休待遇,以表达对功臣的嘉赏和体恤。从23岁中进士以后,王旦这位北宋名臣已经为国家效力37年。朝中官员,多由他提拔举荐,包括名动天下的宰相寇准。当时王旦年老体衰,无法继续为政事忧心劳力。他多次提出辞职,但皇帝认为朝政离不开这位老臣,不予批准,特许他五日一上朝,凡遇大事则入朝参议。到了天禧元年,王旦实在坚持不住了。这一年年初,他被加封为兖州太极观奉上宝册使,复加太尉兼侍中。但是当王旦戴着这诸多头衔去面见皇帝时,已经要左右搀扶上殿。赵恒只好批准了他的辞职请求,说:“朕刚要将大事托付给你,而你竟病成了这样,如之奈何?”
为了优恤老臣,赵恒决定给王旦一个特殊待遇。虽然王旦辞去了宰相之职,但太尉和玉清昭应宫使的职位仍然保留,不必管理具体事务,只是挂名,可以每年领取相当于宰相规格一半的俸禄。宋真宗让王旦退休之后仍为玉清昭应宫使,遂确定“祠禄”制度,即高官退休,可挂名管理皇家道观的虚职,领取俸禄,所谓“佚老优贤”。他们并不需要管理道教事务,甚至可以远离职位,自由居住生活。王旦退休的当年九月初十,便病逝家中。宋真宗赵恒亲临祭奠,宣布三日不上朝,京城十日不许奏乐。王旦被追赠为太师、尚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他的子、弟、侄、外孙、门客、学生十余人被授官,丧期满后诸子又各进一官。
这是宋朝优待官员的“恩荫”制度,即官员致仕,可以“恩荫”子弟门客,授给他们低级的官衔。有的官员没有子弟,便将“子弟门客”的身份标价出售。令宋真宗始料未及的是,这一项本来是破格优待的制度,迅速成为理所当然的惯例,并且越来越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使得北宋无法革除的冗官之弊雪上加霜。宋徽宗时淮南转运使张根曾说,他掌管淮南20个州,每年上缴中央的财税有3亿文,这么多税收仅仅只够养活在洛阳城中养老的一小撮致仕大臣而已。
北宋有规定,失职或者犯罪的官员不能享受退休后的“恩养”,但是这种限制很快形同废纸。官员的贪渎成为常事。由于官员无论怎样都能享受退休后的俸禄,北宋的吏治和官场风气越发败坏。
为百官养廉而不断加薪
北宋实行官员高薪制,目的在于养廉。这在北宋皇帝及其有作为大臣的心目中是十分明确的。正如宋太宗所说:“廪禄之制,宜从优异,庶几丰泰,责之廉隅。”因此,北宋从宋太祖至宋徽宗,曾为百官养廉而不断增加俸禄。北宋少数官员也曾提出高薪养廉问题,如范仲淹在“庆历新政”施政纲领中就提出,“养贤之方,必先厚禄,禄厚然后可以责廉隅……然后可以责其廉节,督其善政,有不法者,可废可诛”。
(作者:刘洋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