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杨佩璋的故事
杨佩璋的故事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2/3 11:22:23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杨佩璋(1850~1920),字筱村,今河南长葛市后河镇后河村人。少失父母,衣食艰辛。堂伯丙昌携其至浚县训导任所,衣食教诲,待若亲生。 筱村刻苦攻读,以案元入庠,同治十二年(1873年)拔贡,光绪二年(1876年)中举人,次年登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此时,周围同僚趋炎附势,相互推崇之风甚盛,而筱村以名节自重,岸然自守,杜门读书,不接权贵,故沉浮词馆二十余载无升迁。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迁国子监司业,后转左春坊左中允司经局洗马。二十六年(1900年)补翰林院侍讲,次年迁待读,升侍讲学士。旋补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二十九年(1903年)署督察院副都御史,筱村以廉洁自守,以忠贞处世,不事逢迎,绝少私交,虽身居高位,而门可罗雀。尽管同僚讥诮,筱村却不改其素。 筱村学博识广,善于鉴赏古书画,京师推为专家。为文独造,清真雅正。书法颜柳,字字端楷。惜内向不露,所遗作品甚少,民国9年(1920年)寿终。
话说翰林杨佩璋

  杨佩璋,在长葛历史上,应该称得上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名人。论学识,进士出身,主考江南,一代帝师,可以说是当时出类拔萃,凤毛麟角的大学问家:论职位,在清代也是朝廷大员;论人品,身处腐败透顶的清未官场,能“以清真雅正为宗”,不攀附,不阿谀,不追名,不逐利,洁身自好,潜心学问,寄情林泉,以至“门可罗雀”,矢志不移,直至告老还乡,乐为布衣,诚属难能可贵。

  杨佩璋的宦海生涯,刚好是清王朝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最后几十年,也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弥留之际。此时此刻,像杨佩璋这样由孔孟之道造就的正人君子,靠自己的人品学识在清廷得以生存,为最高统治阶级效劳已经很不容易,至于治国安民,真的是难有所为。他知道大势已去,无力回天,既然不能“兼济天下”,那就只有“独善其身”。或许正缘于此,在国史文献中,很少见杨佩璋的踪迹。 

   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而杨佩璋朝廷大员几十年,个人竟无什么家产,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他由京城带回家乡并留给后世的唯一遗产就是他收藏的字画古玩。而这笔令人视为价值连城的珠宝,他监终时告诉后人要“挥霍净空”。又是为何呢?这也许就是杨佩璋的为人。

  杨佩璋的父亲杨炳煌曾在江南为官,母亲张氏也是一位江南女子。咸丰癸丑(公元八五三年正月十十六),杨佩璋出生于江南。在他五岁时,父亲经常忙于公务,很少帮他读书识字,但张氏却不停地教导儿子。三岁那年,他已经能够熟背《千字文》、《百家姓》,四岁会背诗经百首。聪慧好学的天资着实让大人们惊讶。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杨佩璋天资勃发、学业猛进之时,杨炳煌因病离任。回乡不足半年便丢下娇妻爱子,带着望子成龙的遗憾离开了人世。面对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张氏痛不欲生,几次都想随夫而去,但丈夫的临终嘱托,爱子的天资聪慧,使她抱定了将小佩璋抚养成人,让丈夫九泉安息的意愿。

  世态的炎凉,使孤儿寡母受尽了人间的磨难。杨炳煌在任多年,两袖清风,并没有给娇妻爱子留下什么财产。因此,分家不足一年,钱财都花完了。偶尔生病,只有靠乡邻资助。为维持生计,张氏只得替人纺线、织布等以解燃眉。
 
  本族同龄的孩子都上了学,并且足不出户,请先生住家,十分方便,但却没有杨佩璋的份儿。孩子闹着要上学,但是没有钱粮交费,为此,张氏也是哭了一场又一场,没办法!但她仍有一个信念:再穷也要让孩子读书,不辜负丈夫的遗愿。当时,镇北的李家请了位任先生,李家曾受过杨炳煌的资助,当得知张氏的遭遇及佩璋要求读书时,便提出收佩璋入学,不要学费,以报滴水之恩。佩璋背着母亲连夜缝制的书包,在张氏的带领下拜见了先生。几天来,天不亮张氏就做好饭及时送孩子上学,傍晚在村口等孩子回家。略懂事理的佩璋为减轻母亲的负担,几天后便拒绝母亲接送,一个人独来独往。杨佩璋也是发奋读书,分外用功。晚上,母亲在灯下纺线,小佩璋也跟着灯光读书。儿子趴在书桌上睡了,母亲将儿子抱到床上,继续防线。在那里读书虽不交学费,但每天三趟六回少不了,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增加读书时间,他向母亲提出了每天回家一次的要求。那年家里收了几斗黑豆,他便让母亲将黑豆炒一些当作午饭,母亲同意了。
  从此,在李家塾堂,佩璋总是第一个走进教室读书,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的人。本来就喜欢佩璋的先生见他朝朝如此,觉得很奇怪,决定看小佩璋用了什么样的绝招,中午放学了,同窗大都离开教室,杨佩璋手捧书本默默的读着。待同窗走完以后,他才独自一人向小河走去。他来河湾内,蹲在地上,从腰间解下布袋,倒出炒豆,咀嚼一会儿,便捧起河水喝上几口。这一切都让任先生站在河湾上看得清清楚楚,禁不住喊声:“佩璋”,便把他拉回教室。从此,先生总是给他准备午饭,对此,他日后常常感恩不尽,并以优异的成绩为先生和母亲争了光。
  
  杨佩璋少年时就非常聪明。后河镇的北门里有一家客栈(旅店)是杨佩璋去榆林读书的必经之地。店主韦三为人诚恳、勤劳,铺面也很整洁,因此南北来往的客人经常来此小住。那天晚钣后,来了两位客人,韦三热情迎接后认为二人同行,没有多问便把二人安排在同一房间。第二天一早,二人的房间传来了一阵阵争吵声,韦三打开门一看,二人正在扯着一条被子东拉西拽,互不相让,都说被子是自己的。见店主走来,二人争着陈述自己的理由。原来,二人并非同行,一个是禹洲的店伙计赵成,一个是山北的刘赖,只不过是一同进店而已。昨天休息时,善良的赵成见天气有些凉,提出二人合伙休息,并把自己带的被子展开搭在上面,刁钻的刘赖在意了。半夜里,他起了抢被的歹心,趁赵成酣睡时用绳将被角烙下一个小洞,以此作为自己的证据,将被子拒为己有。善良的赵成做梦也没想到好心竟有如此的回报,大喊冤枉,拉着刘赖要上公堂,店主左右为难。 
(作者:许昌市旅游局 责任编辑:刘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首山风筝会
下一篇: 长葛饮食风俗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