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佩璋的故事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2/3 11:22:23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杨佩璋早上上学刚好经过,他把店主拉到一边,听完叙述后,说这个案子不用去公堂,一句话就完事了。见三尺顽童判案,一会儿围了一大群人。赵成只有听天由命,刘赖则喜上眉梢,稳站一旁。开始断案了,原告、被告各自陈述后,杨佩璋又过目了刘赖所谓的证据,随后说:“原告、被告的陈述都是事实,请二位扯起被子听从本官判决”。只见杨佩璋用手柞量了被子的长度并取了中线,判道:“此被一分为二”。说着他从让主手中取过剪刀要剪,赵成一听判决急忙松手,被子掉在地上,杨佩璋无法下剪,而刘赖则紧抓不放。这时杨佩璋仍下剪刀,将被子扯入怀里,递给赵成,说:“被子是你的,赶快上路吧!”又对刘赖说:“如果不服判决,可随我公堂上见”。刘赖见事情败露,便灰溜溜地从人群中逃走了。众人问其原由,杨佩璋说:“自己的东西必然爱惜,赵成当然不忍心;侥幸得来的必然庆幸,能得一点是一点,刘赖就是这样。”众人恍然大悟。杨佩璋揭露了刘赖抢夺手段后,便背起书包向学校奔去。
正当杨佩璋发奋苦读,立志为父母争光之时,张氏大病卧床。佩璋知道,母亲的病纯属劳累所致,大部分都是为了自己。因此,为宽慰母亲,他日夜守侯在病榻前。张氏知道自己不能看着儿子成材,因此每当她清醒之时总要教导儿子认真读书,不能辜负父母重望。几个月来,佩璋不能入学,就在母亲床前学习功课。没有钱抓药,他常趁母亲熟睡或病轻时,上山砍柴,换回药钱。为了使佩璋不误学业,张氏也忍病坚持劳作,笑脸送儿子上学。母子俩相依为命,受尽了人间煎熬。天难随人愿,张我带着望子成龙的遗愿,撇了不满十岁的佩璋离开了人世。
母亲去世后,小佩璋在悲痛万分的同时,更坚定了立志成才的决心。天不亮他就起来作早饭和午饭,中午放学匆匆吃过又奔回教室。晚上一直学到深夜,周而复始,从来没有耽误过他的学业。买不起灯油,他借炉火之光;粮食不够,他一天两餐;买不起纸墨,他便在院内、屋内堆积粉尘,以备习书练字。这就象《孟子》里面说到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父母虽然没有留下万贯家业,却留下了许多书籍。每天,佩璋完成学业之后,便饱览群书。因此,文章、诗文、书法都有所进步。书成了他唯一的精神食粮,使他忘记了人间的一切烦恼。
当时,他的叔叔杨丙昌在浚县(位于河南省北部)任教渝(县学的教官),当得知侄子的遭遇及才智后,专程回到后河接杨佩璋到浚县读书。一年后,佩璋回长葛参加县试。榜单贴出后,杨佩璋名列县首。同治癸酉年间,杨佩璋取中拔贡第一名,甲戌朝考第一名,钦点七品小京官。光绪丙子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中式第二十六名,复试(分两次进行的考试的第二次考试)一等第八名。光绪丁丑年(1877年)杨佩璋以会试(科举时代,聚合各省举人在京城进行的考试)中式第二百三十四名,复试二等第五十名,殿试(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皇帝亲临主持)第二甲第七名,朝考二等第二十八名入翰林院。清朝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分为三等:一等为编修,二等为庶吉士,三等为待诏。杨佩璋入翰林院后初为庶吉士,第二年为编修。翰林院俗称“官铺”,多为候缺(官吏等候某官位空缺时顶替或上任),至于候到何时,那就看个人的经营与机遇了。如果善于经营或朝中有人提携,在翰林院内凳子做不热就可出任,或者一辈子守在“院”内。而杨佩璋这个人,不喜欢参与政治,更多的是研究学问,因此,这个杨佩璋在翰林院当编修整整二十四年。
光绪辛丑年(1901年),杨佩璋升迁侍讲学士(学位的一种,通常是初级或最低级学位)、旋补内阁(中内政务机构)学士,兼礼部侍郎。光绪癸卯(1903年),杨佩璋由内阁学士兼礼部(掌礼乐、祭祀、封建、宴乐文学贡举的政令)侍郎(政府各部的副部长,地位次于尚书)升迁至兵部右侍郎、吏部(主管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右侍郎等。几年来的连续升迁,却并没能改变他的天生秉性。仕途的沉浮更让他对腐朽没落的封建王朝失去了信心。因此,他经常与志同道合之友畅游北京城的名山胜水,有时激扬文字,有时把酒消愁,以此宣泄胸中之闷。但是,杨佩璋从来不愿与奸佞之人为伍,也不愿参与文治武力的活动。但是,对于乡亲们的拜访,他都乐意相陪,并救人于危难之中。一次,家人报有乡亲来访,杨佩璋亲自出门迎接。他看到来的人手里掂着礼物,衣服破破烂烂,口吐乡音,便把他们急忙请入客厅。这是老家石固送京粮的几个农民。十几天前,他们一行几十人辛辛苦苦把京粮送到了京城。乡下人老实,总认为自己的粮这么好,准会及时入库,早日与家人团聚。谁知道那一个个收粮人硬是鸡蛋里面挑骨头,一天天往后托。眼看别人那么次的粮都入了库,却也轮不到他们,心里别提有多么的着急了。一晃十几天过去了,盘缠快用光了,住客栈的钱也无法支付。后来,店主说出了交粮的秘决:交粮要“送礼”。明白了为什么,可这“礼”又从何来?行中有人想到了杨佩璋。他们拿出了所有的盘缠,准备了礼物钱,来到了老乡家中。杨佩璋心明如镜,乡亲们如果不是遇到困难是不会找自己的。但他的规矩是,先吃饭(看病)后说来由。午餐上来了,众人一见饭菜,心里凉了半截:只见咸菜丝,红薯叶,外加一盘豆腐和猪血,不见酒肉,馒头如铁。心想:这是看不起我们吧?这么大的官,不说山珍海味,起码得有酒有肉呀!管家看出了他们的心思,急忙解释道,这是大人招待乡亲特意改善了生活,平时只有萝卜咸菜。大家一下子明白了,端起碗拿起筷子共同进餐。饭后,众人说明了来意。他一面安慰众人,一面暗中派人到店中查看。禀报说,所送粮食如珠似玉。杨佩璋听后大为气愤,安排大家店中等候,立刻奏了皇上,不法的收粮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乡亲们顺利交完粮食后,对杨佩璋感激万分。
(作者:许昌市旅游局 责任编辑:刘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