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佩璋的故事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2/3 11:22:23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杨佩璋脚踩台阶,一步步向上登去,众人目光随他上升,然而楼梯都快没有了,却没有听到他说一个字,众人焦急的等待着。将要踏尽最后一个台阶时,他才吟出了第一句:“一上上到顶上头。”众人哑然失笑,这也算诗?这是杨佩璋离开楼梯,手扶栏杆,仰天长育“玉石栏杆接斗牛”。众人一下子惊呆了,竖起了耳朵。只见他目光远眺,右手挥起,抡至半空收回:“伸手揽下天边月,眼观江南八百洲。”众人叫绝。江南才子更是无话可说,他们都被着气魄宏大的诗句折服了。
第二天,杨佩璋一行告别江南,返回北京,杨佩璋和随从在前,两辆车中拉的东西来回都一样。邵以廉在后,来时一辆车,回去时三辆车,后两辆的财物都是此行所获。他的随从各个喜笑颜开,不时的向走在前面的同行炫耀,有代主子压过主考之意。杨佩璋毫不理会,一忍再忍。
一踏进京城大门,皇太后已派人专程等候。邵以廉随即被拖出午门,斩首示众。原来,杨佩璋江南之行,皇太后已派人暗中查访,得知杨佩璋以自己的言行纠正文风之后,非常钦佩。可是邵以廉的所作所为使太后十分恼火 。实质上,杨佩璋发送折扇本是太后之意。邵以廉借机招敛钱财则是他贪婪本性的又一次暴露,最终招来了自己的杀身之祸。
江南放考一任,皇太后对杨佩璋信任有加。此时,杨佩璋如果能治理从政,一定能飞黄腾达。然而,朝廷内外、宫廷上下的耳濡目染,使他对大清失去了信心。因此,归隐山林之心早已萌生,但终因才华与耿直受宠于皇太后而未能如愿以偿。辛亥革命爆发后,年过花甲的杨佩璋携全家离开了居住近四十年的京都,回到了他朝思暮盼的家乡。
杨佩璋看不惯那些以势压人的官僚、地痞、劣绅。通俗地说,他不愿与人争斗,总是以礼让人。因此,他常常教诲亲属与家人,不得以任何方式 对他人无礼,更不允许他的名义欺压乡里。杨佩璋的贴身厨师姓郭,名子兴,为人老实,从不招惹是非,身受杨佩璋器重,人称郭二爷。杨佩璋走到何处,身边总少不了这个郭二爷,直到杨佩璋去世。后河镇的古集由来已久。清明节前,郭子兴一早出来 ,来到集市上购买祭祀用品。他走到肉架前,人们在争先购买,他便提着蓝子回到府中,刚好碰到杨佩璋起床散步,向子兴询问后说,后河没有坡胡有,不能 人熟就占人家的光,生意人不容易呀!子兴领会了大人的意思,提着篮子向坡胡走去。坡胡距离后河有八里地,集市也没有后河大,主要原因是市面上地痞太多,欺行霸市是常事,因此,在那里摆摊的一般都有来头,在京多年的杨佩璋是不知道些的。赶完集市以后,杨佩璋交代:后河集市上的东西尽量不买。从此,郭子兴除了刮风下雨以外总是坡胡赶集。渐渐地坡胡人认识了郭子兴,但却不知道郭子兴的底细,因为杨佩璋有交代。端阳节前,郭子兴去赶集,杨佩璋交代割一些瘦肉。来到坡胡,子兴买了肉,刚要付钱,从东边过来一人,不分青红皂白,掂肉就走,郭二爷责问抢肉之人,话声没落,那十斤大肉当面飞来,郭子兴来不及躲闪,被砸个正面,人随肉倒,满脸肉屑、血迹。子兴哪能忍耐的住?但是想到大人说的话,擦了擦脸,付完钱后提着肉便回家了。刚进门,与杨佩璋碰个正着。杨佩璋问:“二爷为何与他人生事?”“没…………有。”郭子兴回答道。“何必说谎,脖子上还有血迹,还说谎话。”无奈,郭子兴便将坡胡受辱之事原本诉说了一遍。当时有几个家人在场,都是义愤填膺,纷纷提出为二爷出气。谁知杨佩璋却阻拦道:“消灾免事,不伤筋骨就是福气。”郭子兴一脸委屈走回厨房,杨佩璋紧跟其后,问:“二爷,沂水寨离后河几里?”“八里。”杨佩璋拍着郭子兴的肩膀说:“同是八里,坡胡人又不好惹,倒不如到沂水寨赶集,惹不起咱总会躲得起吧!”以后的几天,郭子兴一直往返于后河———沂水寨之间 。六天之后,那抢肉人的父亲亲自带着儿子和礼品到杨府赔罪。然而杨佩璋却不承认坡胡之事,这样便可以平息是非。事虽然平息了,但杨佩璋仍然执意让郭子兴到沂水寨赶集。
杨佩璋通天文,晓地理,每次回家乡他都通过观天象告诉父亲们如何下种,而且每次都象他所说的一样,所以乡亲们就把他奉为神灵。杨佩璋于1922年春去世,享年69岁,至今已有85年,现在人们看到他身后确实没有留下什么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倒是留下了“杨大人”这个令人肃然起敬的称谓和众多的传说。可以说“国史出于人手,口碑发自心田”,正是这些传说,把个刻苦发奋、饱学多识、居官清正、心系百姓的“杨大人”一代一代往下传。在没落的封建王朝,杨佩璋能清正自律、洁身自好,不能不承认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这就是杨佩璋。
(作者:许昌市旅游局 责任编辑:刘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