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出行资讯 > >“商都沙龙”:一场穿越三千六百年的文明对话
“商都沙龙”:一场穿越三千六百年的文明对话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25/10/13 13:51:36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点击次数:

    甲骨文还能这么玩?商都沙龙这场“穿越”活动,让博物院里的孩子们玩嗨了!

    “我猜这个是‘手’!”“不对不对,看形状像‘足’!”10月12日下午,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二楼东侧的笑声与抢答声此起彼伏——商都沙龙第十七期《甲骨文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刚进入互动环节,现场就成了“文化游乐场”,大小朋友围绕甲骨文读图识字,把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玩出了新花样。

 

 

 

     这次带大家“解锁甲骨文新姿势”的,是郑州大学的苗利娟副教授。原来考古学博士讲古文字并不“高冷”,她一开口就把大家拉进了“古代朋友圈”:“咱们现在发朋友圈记日常,殷商人就把事儿刻在甲骨上,这可是三千多年前的‘硬核日记’!”从1899年王懿荣发现“龙骨”的“奇遇记”,到后来考古队发掘甲骨的幕后故事,苗教授用小故事串起了甲骨文的“出道历程”;讲占卜流程时,她还现场比划“钻甲骨、烧火纹”的动作,让“卜辞”不再是课本里的生僻词,反倒像“古代人求答案的小仪式”。

 

 

 

     最让大家激动的,是认自己名字的环节。当屏幕上跳出“赵”“王”“吴”等姓氏的甲骨文字形时,现场瞬间沸腾:“原来‘赵’字是古人快步走的样子,难怪有‘疾行’的意思!”“‘王’字居然是一把象征权力的斧头,也太酷了吧!”“‘吴’是人人张口呼喊,这字形也太形象了!”苗教授顺势拆解常用字的“前世今生”,从像“侧身人”的“人”字,到像“田里庄稼”的“田”字,将“人体、劳动、禽兽、自然”四大构字逻辑讲成“汉字家族故事”,家长边听边指给孩子:“你名字里的字以前长这样!”

 

 

 

     互动环节更是“重头戏”。“解字达人”游戏中,有人紧盯甲骨文字形抓耳挠腮,有人猜中后兴奋拍手;“甲骨文工坊”里,小朋友用刻刀在模拟甲骨上刻“日”“月”,大人也忍不住尝试:“原来刻字这么难,古人也太有耐心了!”“汉字寻亲”环节最热闹,大家拿现代汉字卡找甲骨“亲戚”,匹配瞬间成就感拉满。最后与苗老师对话,“怎么教孩子认甲骨文”“甲骨还能找新字吗”等问题不断,苗老师笑着解答。合影时,众人举着自己刻的甲骨文,定格这份特别的“文化纪念”。

 

 

 

     这场沙龙不仅让甲骨文“走”出了典籍、“活”在了日常,更让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的当代文化价值愈发凸显——这座扎根商都遗址的文化殿堂,始终以鲜活的方式让沉睡的文物“开口说话”,让厚重的历史变得可感、可触、可亲。未来,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还将继续以商都沙龙为纽带,推出更多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文化活动,邀更多人走近遗址、读懂文明,让三千六百年的商都记忆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作者:张婷 责任编辑:言旅)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没有了!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