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陕州区:地坑院里游人醉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1/21 来源:人民网 点击次数:
一曲《十二月花》从“正月迎春”唱到“腊月寒梅”,唱到哪个月就剪哪个花。丝丝相绕,纤毫毕现,栩栩如生。如今,南沟村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剪纸第一村”。
南沟村,人人都是艺术家,户户从事剪纸手艺,剪纸已成为每家每户生活的一部分。“纸随剪动,剪落曲终”边剪边唱是南沟村剪纸的独到之处。村民黄亮娥话音一落便唱起来。
近年来,三门峡转型发展步伐加快,也吹响了旅游产业大发展的新号角。
在时代的呼声中,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应运而生。在地坑院中孕育而生的“陕州剪纸”、“锣鼓书”等多种豫西地区的传统技艺轮番上演,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陕州锣鼓书“非遗”传承人秦仙绸一开嗓,就赢得游客拍手叫好。那声腔随着情节,或激昂或委婉,让听众的心像悬着一般,时而紧张,时而舒缓。
秦仙绸说:“从前,在我们这一带老人做寿、小孩满月,都要请上一台锣鼓书,贺一贺。那场面叫一个红火!”到了1978年,说唱锣鼓书的班子寥寥无几,眼看着技艺要失传,老艺人开始为“锣鼓书”选徒弟。当时,还在上高中的她一眼被挑中。
据介绍,锣鼓书是一种古老的戏曲艺术,相传始于汉末晋初。流行于河南西部的陕县、灵宝、卢氏、洛宁一带。表演者不仅要演奏乐器,还要分饰人物,用不同音色扮唱,刻画人物性格。表演时,一人同时操作五六种乐器,堪称中国的“架子鼓”和“爵士乐”。
随着艺术表演形式的逐渐丰富,八九十年当地几乎再也无人表演锣鼓书。就连秦仙绸也去厂里当起了工人。可这几年,锣鼓书的班子又组建起来,秦仙绸说:“近两年三门峡加快发展文化旅游,几乎要失传的锣鼓书再次被唱响。”
地坑院滋养了世世代代的百姓,承载着祖祖辈辈的希冀。此刻,千年沉睡在地平线以下的地坑院,迸发出新的活力!
(作者:网络来源 责任编辑:zsk)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