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由
许由是尧舜时代的贤人。帝尧在位的时候,他率领许姓部落活动在今天颍水流域的登封、许昌、禹州、汝州、长葛、鄢陵一带,这一带后来便成了许国的封地,他从而也成为许姓的始祖。
据说帝尧曾多次向他请教,后来想把君位传给他,遭到了他的严词拒绝。他逃到了登封的箕山隐居起来,再也不愿意与世俗社会交往。帝尧派人找到了他,想请他出任九州长官,他跑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意听这种话。许由以自己淡泊名利的崇高节操赢得了后世的尊敬,从而被奉为隐士的鼻祖。战国时代的思想家荀子就曾称赞说:“许由善卷,重义轻利行显明。”
黄帝
黄帝,是少典的次子,生于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西北,即黄帝故里),故称轩辕氏。黄帝幼时聪明异常,既长见识渊博,才干出众,遂继承父亲少典被拥立为有熊部落首领,故又称为有熊氏。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转变的前期,社会变革十分激烈,因此史书中留下了一些关于他南征北战的生动记载。
子产
子产(?--前522年),春秋时代郑国杰出的政治家。出身于贵族家庭,少年时便聪慧异常。
公元前554年他开始担任卿职,12年后升任正卿,辅佐国君主持郑国政务。在担任正卿的20年间,子产对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收到了显著成效。他“铸刑鼎”,坚定地推动刑法公开运动;他“作丘赋”,大力推进赋税制度的改革;他整理土地的疆界和沟洫,以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他采取灵活机动、不卑不亢的外交政策,积极改变郑国被动挨打的不利局面
列子
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思想上崇尚虚无飘渺,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古书中有他卸风而行的记载,这是他潇洒的一面。然而现实中的列子则时常处于困顿之中。《庄子》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但他穷得非常有骨气。当郑国大官员派人给他送来粮食时,他坚决地辞而不受。
韩非
韩非(?--前233年),战国末年思想家,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出身于韩国贵族家庭。
韩非在政治上主张变法图强,积极向韩国君主献计献策,却不被采用,于是他转而埋头于著述之中,写出了《说难》、《孤愤》、《五蠹》等十余万字的作品。它们把法、术、势思想熔为一炉,从而大大丰富了法家学说的思想内涵。
陈胜
陈胜(?--前208年),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雇农出身,少年时便志向远大。为人佣耕,他发出了富贵的感叹。遭到了同伴的讥笑后,他立即反唇讥道:“燕雀怎能知道鸿雁的志向呢?”
公元前209年,陈胜被征发前去戌守渔阳,与他一同被征发的还有阳夏人吴广等900人。当他们行至蕲县大泽乡时,正好赶上了雨季,无法继续前进,眼看不能按时到达目的地。而按照秦朝的法律规定,不能按时到达的人一律处斩。陈胜和吴广于是在一起商量,决定发动起义。他们杀死押送他们的秦朝官员,正式举起了义旗。
起义军很快便发展到几万人,并在陈县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被推立为王。在陈胜起义的带动下,全国各地都兴起了反秦的战争。后来秦军反扑,起义军被打败,陈胜也被叛徒杀害。但陈胜首创的农民起义,最终还是把秦朝给推翻了,并且这种精神世世代代激励者中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