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角河南 >> 寻根 >> 正文
重阳佳节河南“上蔡造”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08-11-24 来源: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点击次数:

    2 0 0 3年10月4日重阳节,国家邮政局专门发行了一套特种邮票来纪念这个传统的节日。《重阳节》特种邮票是继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之后“中国传统节日”系列邮票的第四组,它的发行使得中国传统节日系列邮票形成了一个完整组合。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国家邮政局把《重阳节》特种邮票的首发式定在河南省的上蔡县举行。直到这个消息公布于众的时候,许多人才了解到:原来重阳节起于河南的上蔡县啊!

    芦岗上的望河楼,据说这里就是当年桓景避祸登高的地方。

    国家邮政局2003年发行的重阳节邮票。分别为登高、赏菊、饮酒对弈。

    上蔡古称蔡地,是蔡姓的发源地。上蔡的历史名人,最著名的要数李斯,县城西南的李斯楼村就是秦国宰相李斯的故里,村庄周围还有李斯墓等遗迹。孔圣人在上蔡留下的东西也不少,他当年周游列国,其间在蔡国呆了3年,“孔门七十二贤”中,有6位是上蔡籍人士……

    重阳成为节日,始于东汉时期。南北朝时,南朝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一书中引用了一个故事:汝南人桓景跟随一个叫费长房的高人游学多年。有一天费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们家有灾。让你的家人缝制布囊,里面装上茱萸,然后把茱萸囊系在手臂上,登山喝菊花酒,此灾可消。”桓景依费长房所言,举家登山。傍晚,桓景一家归来,发现家中饲养的鸡犬牛羊全都死了。费长房知道后说:“这些家畜已经代人受灾了。”在这本书中,吴均接着这个故事说:现在人们九月九日登高饮酒,妇女戴茱萸囊,“盖始于此”。

    东汉以后,重阳节登高的习俗在民间流行起来,晋朝周处的《风土记》说:“以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又云茱萸会。”到了唐代,重阳节登高的习俗尤为盛行,这从当时的诗文中就可见一斑———李白《九日登巴陵望洞水景》:九日天气清,登高无秋云;刘禹锡《九日登高》:年年上高处,未省不伤心;杜甫《九日》: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最著名的还要数王维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本是香气浓烈的植物,桓景把茱萸装进布囊里佩带,原是为了祛邪避灾,到了唐人,已经变为插在头上做装饰品了。

    据考察,重阳节登高避灾的那个桓景就是上蔡人。桓姓自春秋末期就是上蔡的豪门世族。据《盐铁论》记载,当年孔子周游列国路过蔡国时,就遭到了桓姓家族的进攻。西汉的桓宽,即《盐铁论》的作者也是汝南郡人。至今上蔡264个姓氏中仍有桓姓。

    更重要的是,从历史地图册上发现,桓景所登的山就是现在上蔡县城西面的芦岗。汝南郡一带一马平川,沃野千里,河渠纵横,唯独上蔡县城西面一岗突起,纵贯县境。这岗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7公里,最高处97.2米,今名芦岗,古代时被称为冈山。 由此可见,重阳节起源于河南上蔡。

发表评论: 】 
(作者: 责任编辑:马欣)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