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故事 >> 正文
《周礼》:影响深远的周公之典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5/12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皇皇《周礼》,原名《周官》

  周公一生的重要言论,如《大诰》《无逸》《立政》等,多记载在“上古之书”《尚书》中,而他的主要著作,则是居于《三礼》之首的儒家经典《周礼》。

  不过,这部书最早的名字不是《周礼》,而是《周官》。它“著六官,存治体”,通过官制来阐述治国方略,包括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个方面。冬官部分早已散佚,西汉时又补上了内容相似的《考工记》。

  书中六官各司其职:天官主管宫廷,地官主管民政,春官主管宗族,夏官主管军事,秋官主管刑罚,冬官主管营造。从礼的体系来看,它既有祭祀、朝觐、巡狩、丧葬等国家大典,也有用鼎制度、车骑制度、服饰制度等具体规制,还有各种礼器的等级、组合、形制的记载,内容极为详尽丰富,几乎涉及了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在上古文献中十分罕见。

  不过,此书在先秦文献中并无记载,而是到西汉景帝时期才被河间献王刘德发现。由于当时汉王朝已将《诗》《书》《易》《礼》《春秋》五经列为儒家经典,加上《周礼》所述制度与当时制度相左,它便被“藏于秘府”,束之高阁。

  又过了百余年,到汉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整理秘府所藏文献,重新发现了《周官》。刘歆对此书非常推崇,认为这是周公所著,乃“周公致太平之迹”。随后,《周官》成了古代文人的必读之书,并被更名为《周礼》。

  东汉后期,博古通今的经学大师郑玄为《三礼》作注,第一次把《周礼》排在《三礼》之首(先《周礼》,后《仪礼》,再《礼记》),终于使其成为儒家的皇皇大典之一。

  周公之典,影响百代

  跟很多古书一样,千百年来,《周礼》的真伪和成书年代饱受质疑。不过,学者们的主流意见还是赞同刘歆、郑玄之说,认为它是周公之典。

  “《周礼》对后世影响之大,超乎人们想象。历史上那些重大变革,如西汉王莽改制、北宋王安石变法等,都是从《周礼》中寻找的思想武器。”洛阳古籍收藏家、白河书斋主人晁会元说,我国自隋代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其中的六部,就是仿照《周礼》中的六官设置的。唐代将六部之名定为吏、户、礼、兵、刑、工,作为中央官制的主体,这种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历代修订的典章制度,如宋代《开宝通礼》、明代《大明集礼》等,都是参照《周礼》,斟酌损益而成的。

  “再举一个例子,北京城的格局,最初也是忽必烈以《周礼》为范本建立的。明清两代不仅沿用了元代北京‘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格局,还参照《周礼》,建了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等。”晁先生说,依《周礼》建都的例子,即使在海外也不鲜见。

  “后世流传的《周礼》版本很多,其中以郑玄注本最为著名。明清国子监刻《十三经注疏》,均收入了此书。”晁先生介绍,根据《中国善本书书目》的记录,如今人们所能见到此书的最早版本为宋代刻本。“国内尚存宋刻本10套,分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和北京图书馆;金元刻本有14套。目前,明代以前《周礼》刻本在百套以上,是存世早期版本最多的一部古籍。”

  鉴于周公和《周礼》对洛阳的特殊意义,多年来,晁先生下力气搜寻这部古籍,目前已收藏不下十种版本,这个过程相当曲折。比如5年前,他听说孟州有一农民,其父民国时在北京琉璃厂开店,就一次次前去拜访,最后高价买下了十多册《周礼》,经鉴定是明万历21年北京国子监刻本。还有一套珍贵的清乾隆武英殿刻本,是他在北京拍卖会上竞拍到的。“还好当时价位不算太高。搁到现在,已变成天价了,我可买不起。”他笑着说。

发表评论: 】 
(作者: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