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广勤在安阳市二轻系统举办的下属企业保卫干部培训班曾任武术教练,传授参加培训的保卫干部学习擒拿格斗方法。当时不少保卫干部对孟广勤不了解,抱有怀疑态度,有些人还要和孟广勤比试,并放言拿出本事,让大家看一看,如果不比这课就上不了。于是,孟广勤让他们挑一个身高力大的比试。此人一上,便使猛劲抓住孟广勤的双手,看其咋办。孟广勤用公安部队中最常用的擒拿技法之较肘出招,瞬间将他制服。然而,由于力度没把握好,用力过猛,将其肘拧伤。人家虽然不说什么,但事后孟广勤感到此事不妥,内心深怀歉疚。现在回想起往事,孟广勤对此还是念念不忘。
三
在孟广勤的武术生涯中,除了舅舅朱克敬外,还有两个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是任冠聊和闫玉成,两人是师兄弟,自幼跟任冠卿之父任克明学习武术。
任克明武功相当好,在杞县非常有名,自小习武,行武出身,曾在冯玉祥的西北军担任武术教官。1913年,西北军左路军补军扩编,冯玉祥升为团长,下辖三个营。为此,冯玉祥到河南郾城、周口一带招兵,任克明就是那时入伍的。后来成为西北军名将的吉鸿昌、梁冠英也是那时征召入伍的。西北军尚武,让酷爱武术的任克明大有用武之地。任克明擅长少林拳术和刀棍,在军中常与精通武术的同行过招交流。行伍20多年,任克明参加过1926年的南口大战与1930年的中原大战,1933年,任克明参加了长城喜峰口之战,砍杀日本鬼子多人。后来,任克明因伤疾年长离开了部队返回原籍。
任冠卿、闫玉成在任克明的严格教育和训练下,其武术技艺水平提高很快,与同期练武之人相比,皆为翘楚,年纪不大已小有名气,在杞县武术界崭露头角。
当时,杞县板木是武术之乡,练武者甚多。其中有一人绰号大老李,身高马大,练就一身武艺,在当地无人匹敌。
有一次,大老李去找杞县有名的武师潘大刀比武。潘大刀于1927年曾任杞县国术馆武术教练,系杞县沙沃乡安乐村人。现在80岁以上的人都能记得,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在杞县南门外挂有一个牌子,名曰潘大刀膏药。主人姓潘名治国,因练武多年,技艺超群,擅长使用一把大刀,故称之为潘大刀。潘大刀人善,不想和大老李动手过招,又怕影响自己的生意,就婉言拒绝。可大老李一再提出,处于无奈的情况下,潘大刀便借故身体不适,另推荐一人,此人便是任冠卿。潘大刀给大老李介绍情况,说任冠卿武艺十分了得,说大老李不一定是任冠卿的对手。大老李恃技傲人,不但不听,而且不信。大老李大说:“你怕他的武艺,我倒不怕。你说他行,我说他不行。你说他中,我说他不中。没有交手,怎知胜负?你说他是龙,我说他是长虫;你说他是老虎,我说他是猫。”
几天后,由潘大刀引路,大老李随之,前往高阳镇大朱庄与任冠卿见面。寒暄过后,大老李以讨教名,提出比武。经商讨之后,两人找了一个较大的场地,围观者数人。潘大刀借故离开。比武开始,大老李因年长任冠卿数岁,上场后礼让任冠卿先出招。任冠卿客套几句,便虚出右拳,而大老李自恃身高力大,一出招就双手抓住任冠卿右臂,恨不得一口把他吃了,用上全身之力想把任冠卿摔出。没想到任冠卿趁他拽拉之力,顺势用自己的身体向大老李搡去,大老李来不及防备,被任冠卿撞倒在地,弄得灰头土脸,半天没有起来,围观者哄堂大笑。在其他人搀扶下,大老李才勉强起来,十分窘迫地找一凳子坐下。正巧,潘大刀从外面进来,问大老李比了没有。答曰,比过了。潘大刀笑问:是龙还是虫?答曰,是龙。又问,是猫还是老虎?答曰,是老虎。众人哄堂大笑。第二天,潘大刀请大老李吃早饭,却见不到他。同屋住的人说,天不亮大老李就起床走了。从此,再也听不到板木大老李的消息。听说回去后生气而死。
任冠卿不但武术精,而且通于医术,祖上还于高阳镇开过药铺。他靠一根银针治好很多病人。孟广勤印象深刻的一次,那是在1960年,当时在生产队集体劳动。那天,拉太平车往农田送粪,任冠卿负责帮车,帮车的任务就是装卸。送完粪,快到村子时,一位妇女慌慌张张地跑来,说她儿子犯病,躺在地上跟死了一样,急请任冠卿前去看病,大家也随后跟去。由于任冠卿没有带针,只好求助农村妇女纳鞋用针。只见他用手找了一下孩子鼻子下面的一个穴位,用手比了一下,便用针扎了下去。不到一分钟,小孩哇的一声哭了出来,跟来的一群人这才松了一口气。孟广勤曾因肚子痛或拉肚子找他帮忙治病。任冠卿没有架子,一请就到。像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在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在农村缺医少药的情况下,任冠卿靠一根银针治愈了很多病人。在方圆几十里提到任冠卿,没有不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