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故事 >> 正文
孟广勤的武术人生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4/12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拳师孟广勤,现年70多岁。无论酷夏严寒,他每天依然坚持练拳、练绳镖。他留给我的印象是,说话中气十足,走路如风,喝的酒是高度酒、限量半斤以内。我与孟广勤聊起武术,他有说不完的话。
    一
    孟广勤少年时,就在老家杞县高阳镇跟其舅舅朱克敬习武。舅舅朱克敬当年56岁,身高1.85米以上,浓眉大眼,脸色红润,长髯飘逸,身材魁梧,体魄强健,有美髯公之誉。朱克敬精通十八般兵器和少林拳、形意拳、太极拳等多种拳术,在杞县很有名,擅长关公大刀,舞起大刀虎虎生风,劈、砍、斩、扫、撩、抹、挑、刺、挂、截、拦、转劈等,一气呵成。朱克敬寿逾九十,无疾而终。
    由于孟广勤练功刻苦努力,舅舅看他是好苗子,就经常给他吃“偏食”。说起来好笑,那就是罚孟广勤多练,别人练一遍,他必须练三五遍。否则,孟广勤就得被舅舅踢一脚、骂几句。然而,出身贫苦人家的孟广勤心理素质好,不怕罚练、不怕挨踢、不怕挨骂,在同门师兄弟当中起到了表率作用。看到师傅的外甥这样练,大家也没有二话,都听话练功。朱克敬还反复强调“练时面前似有人,用时面前似无人”的道理,让徒弟们加深对武术的理解。所以,孟广勤很快就成为同门40多位师兄弟当中的佼佼者。当时,农村文化生活贫乏,他们逢年过节就在师傅的带领下赴各村进行武术表演,有时一天演几场,村民非常喜欢,这是孟广勤少年练武最快活的时刻。这种快乐不断激励着他无论多苦多累都坚持习武,直至年逾古稀。
    1965年,孟广勤穿上了军装,成为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的一员,任务是维护地方治安、看押囚犯,相当于现在武警部队的职责。当时,全军大比武的高潮不减,并开展郭兴福教学法、单兵战术以及利用地形地物、攀越障碍等多种训练。当好一名公安战士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训练外,要有过硬的射击、刺杀、投弹等多种军事技能,还要有熟练的擒拿格斗术。孟广勤从头学起,胳膊肿了、腿碰伤了,用热毛巾敷一下继续训练。第一次参加万米泅渡,年轻人争强好胜的心理,使孟广勤坚持游到终点。上岸后,孟广勤感到头晕恶心、四肢散架,但却受到连指导员的口头嘉奖一次。在大比武的热潮中,孟广勤因有自幼学武的根底,加上不惜出力流汗的刻苦训练,很快从战士升任教练,又从教练升任教官。因此,孟广勤成为“会讲、会做、会教、会做思想工作”的“四会”教练员,不仅强化了战士们的作战技能,也培养了一批武术爱好者。
    二
    上世纪70年代初期,孟广勤从部队转业到安阳市工作,安排在当时的安阳市二轻系统。孟广勤对武术的热爱不减,经常走访安阳市武术界的名家。安阳在历史上很有名气,文化资源丰富,练武之人和精通武术者大有人在,出名的拳师也非常多,是藏龙卧虎之地。老拳师王兆兰老先生就是安阳武术界一位突出的代表。孟广勤经常到他家请教和探讨。当时王老先生已经80多岁,鹤发童颜,留有短髭,耳不聋眼不花,高个子,身材均称,说起话来铿锵有力,谈起武术,有说不完的话。他有时还拿起盾牌以作演练,时而发出朗朗笑声,给人亲切平易的感觉,这让孟广勤记忆犹新。
    后来,孟广勤认识了安阳市武术界一批年轻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演练和参加表演、探讨武术,取长补短。后来,他又认识了当时任安阳市体育运动委员会武术教练的曾乃梁。曾乃梁毕业于原北京体育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安阳市体委工作。那时候曾乃梁30多岁,中等个头,文雅之中常面带笑容、说话干脆、办事利索、人缘很好,给人印象成熟干练。孟广勤在和曾乃梁的交流中,相处极好,可谓无话不说,彼此深感遇到了知己。曾乃梁理论水平非常高,孟广勤从心底佩服他。有武术理论方面的问题,孟广勤常求教于他,他都认真给予解答。孟广勤曾演练杨门枪、武松单刀、双刀、九节鞭、刀里加鞭和绳镖给他看。曾乃梁都给予赞扬并提出意见。曾乃梁多次邀请孟广勤参加安阳市大型武术活动。在安阳市文化宫体育场,孟广勤第一次看到聂增勇表演双钩。在和曾乃梁交流过程中,孟广勤学会了峨嵋刺。孟广勤从安阳调回开封后,时间一长便与曾乃梁教练失去了联系。

发表评论: 】 
(作者:孙玉亮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