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为何冷落了开封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6/25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根据竺可桢先生的《中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可知,豫东的开封地区在仰韶文化时期属温带季风气候的温暖期,当时开封地区森林密布、湖泊纵横、丘陵起伏,很适宜各种动植物的生长,也适宜人类的生存。夏、商时期,开封仍比较温暖,这也是开封地区仰韶、龙山及夏、商文化遗存较为丰富的原因。西周时期,开封进入温带季风气候的寒冷期(小冰期),这一时期,开封气候干燥、天寒地冻、雨水稀少、蒸发旺盛,致使开封境内原有的森林消失,湖泊干涸,野生动植物灭亡。西周时期开封地区没有像黄河那样的源头型河流,农业生产受到了极大的制约。西周时期居住在今开封境内的先民有分封的杞国民众和分封的聃国民众。据史料记载,杞国为夏、商时期的古老王国。武王克殷后,为了巩固其政权,加强其对广大东方地区的军事占领,便大肆分封,周代杞国就是武王重新分封的异姓诸侯国。周代杞国虽是一个方圆不过百里的诸侯小国,但却被封为公爵,被周王尊为国宾。据一些专家研究分析,周王之所以对杞公有极高的礼遇,其实是周王有借重的意思(表示对先圣王的尊重),目的是从“尊祖”、“敬宗”的角度去维护西周奴隶主贵族的统治。聃国也是夏商的古老封国,周代聃国始封国君是周文王的第十子、周武王的胞弟聃季载。关于聃国的分封,情况是这样的:大约在公元前1059年,即成王五年,周公为防止商代聃民流徙逃亡,便分封季载为聃侯,把宝鸡一带的聃民迁移到了开封。随后,又把沈水之滨的嬴姓沈国遗民也迁移到开封一带,建立了新的聃国。聃国旧址在今开封西一带。从杞国、聃国的分封情况可知,杞国被封有照顾的意思,分封之后,至于其如何生存周王是不会再管了。而聃国民众是强制迁移过来的,如果这个地方风调雨顺适宜居住,可能这两个国家的民众就会安居乐业,繁衍生息下来。如果环境恶劣,无法生存,他们是不会在此待下去的。面对西周时期开封地区干旱的大灾状况,为了生存,居住在今开封地区的聃国民众和杞国民众纷纷外逃至附近的诸侯国,致使周代开封境内百里之内没有人烟。近年来的考古资料也证明了这一现象。从目前的考古资料看,今开封境内至今没有发现一处西周时期的文化遗存。这种文化遗存断档的现象也说明了今开封地区在西周时期的人类活动是非常少的,以致不能形成文化堆积层。《诗经》所录诗歌多来自民间,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周朝朝廷派出专门使者到各诸侯国,在农忙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体察民情、了解政治得失。因为西周时期开封的地理、气候因素同时也决定了开封无诗可采,周代史官也不会到聃国和杞国采风了,这是《诗经》与开封失之交臂的重要原因。
(作者:周清怀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