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天亨一开始扎的风筝是纸质的,容易烂,后来改为绢的,风筝上的图案都是他一笔一画画出来的。“我以前学的画画技巧全使到风筝上了。有人说我的风筝好看,说我卖的不是风筝是画。我的风筝好卖,是因为我从来不去模仿别人。我经常看《动物世界》,观察动物如何运动。我的风筝样式不出三年就得更新一次,所以别人永远都是跟着我的潮流走。”说起自己的手艺,宋天亨总是自信满满。
后来,许多外地人也慕名而来购买宋天亨的风筝。“风筝太大,不好带,我就发明了可以拆卸的风筝,这样好带走。以前我爸爸、爷爷他们做的都是死架子,我扎的风筝都是活的,不管带到哪儿,组装好了就能飞。”宋天亨自豪地说。
宋天亨说,他扎的风筝从来没有飞不起来的。“曾经有人不信,我说能起,百分之一百能起。你放不起来,我去试,也放不起,我倒找钱,再送你一架风筝,但我从来没有赔过钱。”宋天亨说。
1995年,宋天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
为了传承创新 不遗余力
1999年对宋天亨来说是极其痛苦难耐的一年。当时他的眼睛不舒服,被医生诊断为视网膜病变,半年内可能会失明。于是,宋天亨不再制作风筝,每天在家等着失明。那分沉重,外人难以想象。可是,医生口中的“半年内可能会失明”在宋天亨身上没有发生。用他的话说:“我心眼宽,身体素质好,所以老天眷顾我。”
2006年,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经验交流会暨河南省首批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命名表彰大会举行,宋天亨获得“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这次大会让宋天亨备受鼓舞。“我和我的手艺,国家这么重视,既然不瞎,我就使劲儿扎。”宋天亨说。
于是,宋天亨开始了新一轮的埋头苦干,他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眼神不好,手却不能停,微型观赏风筝“百蝶图”,100个不重样,他一口气给儿女各扎一套。他还手把手教儿女扎制手艺,希望能传下去,别让这手艺在自己手里断了。就这样,2006年到2008年,宋天亨白天夜里不停地扎、不停地画,想把自己所有的东西都留给儿女、留给世人。2008年,因为白内障,宋天亨的眼睛几乎看不见任何东西。经过治疗,他的双眼视力一个恢复到0.6、一个恢复到0.3。经过治疗重新看到光明后,宋天亨像个孩子般开心。
如今,宋天亨每天仍制作风筝,还会手把手地教儿女制作风筝。如果身体条件允许,他还会和家人到外地参展,组织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宣传宋室风筝、宣传开封非遗文化。
“其实孩子们都有工作,但为了把这门手艺传承下来,他们非常愿意学,也学得非常好。尤其我的姑娘宋长虹,她比较有想法,欲让宋室风筝与市场结合,再闯出一片天。”宋天亨说,“我这辈子没啥念想了,能做的就是给大家多说点、多扎点风筝,让这门手艺别断。孩子们都在我的基础上再学习、再创新,为开封多争得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