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在很多80后的眼里,风筝代表着无忧无虑的童年记忆,但在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眼里,风筝是用手写就的家史、用热爱修饰的艺术品、用古老技艺加持的身份。这位老人就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河南省首批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宋天亨。
为了制作风筝 没少挨打
7月24日上午,记者在开封复兴大道东段北侧的一座普通小院里见到了68岁的宋天亨。尽管他头发花白、视力欠佳,但精神头很好。记者和宋天亨坐在院子里的葡萄树下听他讲述关于他与风筝的故事。
受家族影响,宋天亨从小就喜欢风筝。他做的第一架风筝是6岁时用一张32开的纸和3根篾子做的,风筝虽然简单,但照样能在天空中飞翔。后来,他逐渐学会了扎“八卦”“七星”“蝴蝶”……家里穷得叮当响,宋天亨没风筝线就“偷”母亲做针线活的棉线,没篾子就抽街坊邻居的竹帘。他不敢总抽一家的,怕把竹帘抽得太稀疏会被发现。当时他们院里住了20多户人家,他就东家一根、西家两根轮着抽,但扎风筝上了瘾的宋天亨过于庞大的篾子需求量让他的“小把戏”不久就被戳穿了。邻居把状告到了他母亲那里,宋天亨被打了一顿,但疼劲儿一过他就又开始扎。“经常挨打,但还要扎。”宋天亨说。
不仅喜欢扎风筝,宋天亨自小还喜欢画画。“家里孩子多,为了减少一人的饭食,母亲把我送到舅舅家,吃住都在舅舅家。当时穷得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更别说给我买绘本学画画了。”宋天亨回忆道。所以,每每放学他都不回家,而是来到一家百货大楼门前,坐在地上拿着小本本和铅笔头临摹橱窗里梅花瓶上的梅花、小鸟等。“当时学习成绩极差,但美术和体育的成绩却非常优秀。”宋天亨说。一直以来,他对各种能飞的东西都兴趣极大。他把蜻蜓、蝴蝶用线拴住,观察那美丽的羽翼在空中是怎样飞翔的。他观察着、琢磨着,这种习惯到现在还保留着。
虽然极其喜欢扎风筝、画画,但宋天亨长大后没有把它作为谋生手段。他到一家工厂上班,像其他年轻人一样工作赚钱、养家糊口,家里也不再制作出售风筝。但闲暇时间,他仍然跟随父亲、祖父学习扎风筝,还跟随王少卿老师学习画画。为了让绘画技术更好点,他每月从35块钱的工资里抽出5块钱去夜校学习画画,后来还参加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的第一期培训。因为画得好,父亲经常夸赞宋天亨。他在家排行第二,所以父亲经常说:“俺二孩儿会扎还会画,将来饿不死了。”
为了养家糊口 手艺当生活
20世纪80年代,宋天亨所在的厂子效益不好,连几十块钱的工资也发不下来,由于有一家人要养活,他第一次细细打量起自己的双手。“虽然当时家里不卖风筝,但每年春天,我们都会扎几架,带着孩子一起放。”宋天亨说,“我做的风筝不仅好看,还容易起飞,所以放风筝时总有人问我,风筝是在哪儿买的,我说是自己扎的。后来问的人多了,我就想,还不如在家扎风筝挣钱。”
于是,宋天亨决定扎风筝挣钱,把手艺当生活。宋天亨说干就干,第一年春天,他就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他先扎了100多架全部卖光,接下来,就由不得他了。宋天亨的风筝一般卖6元钱,“限量版”的几十元甚至几百元,但都不愁卖。“当时,孩子们都没啥玩意儿,加上全开封卖风筝的就我一家。那时我们住在西大街,不用出门,风筝就卖完了。当时,我们家有一扇门不结实,因为买风筝的人多,那扇门都被挤掉了。”说起30多年前的情景,宋天亨仍记忆犹新。凭借卖风筝,宋天亨一家人的日子过得还不错。
那些年,宋天亨白天在厂里上班,晚上在家扎风筝到深夜。“有电的时候,我就往风筝上画画;停电了,我就点着煤油灯刮竹篾儿、扎架子。”宋天亨说,“最忙的时候,家里的兄弟姐妹都过来帮忙。那时候我每天睡觉都不超过仨小时,眼睛也是那时熬坏了。”宋天亨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