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故事 >> 正文
寻访南街村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2/16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一石激起千层浪。南街村独特的发展模式吸引了世人。一时间,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农民日报》,各级电视台,还有美联社、路透社、美国之音、朝日新闻、读卖新闻等国内、国际的多家媒体记者纷至沓来,“红色亿元村”、“南街村现象”、“南街村模式”、“世外桃源”等无数篇报道传遍全国,传遍海内外,在社会上引起地震般的强烈反响,直至惊动了上层领导及各界人士:江泽民亲自到河南听取南街村党委书记王宏斌的工作汇报,李克强、朱镕基、乔石、李德生、宋平、李岚清、李长春、刘云山等数十位时任和曾任中央领导,军队200多位将军到南街村调研视察,并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原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在参观了南街村之后表示愿意永远做南街村最忠实的荣誉村民,并欣然提笔赋诗一首:山穷水尽焉无路,柳绿花红南街村。各尽其劳同富裕,美好未来奋勇奔。
    如今,这一切都成为南街村陈列馆珍贵的历史资料,其中的每一张照片、每一段文字、每一件实物,无一不是南街人在探索追求幸福生活的奋斗足迹的真实记录和历史见证。
    看完展览,我无比激动,思绪万千。在展厅出口处的“留言簿”上,我情不自禁提起笔写下两句肺腑之言来表达一个普通百姓的心声:南街村为全国广大农村树立了一个光辉榜样,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指南!
    也许是职业习惯使然,看完展览我就直奔办公楼三楼,找到了《南街村》报主编盛干宇。这位为了心中的理想,在青春年华便慕名来到南街村的中年人,如今已成为南街村宣传部门的骨干。他在百忙之中放下手中的工作与我交谈。交谈中多次提到他们的“班长”,这一点让我大感诧异:“班长”是何人?原来,他所说的“班长”就是南街村党委书记王宏斌。多年来,南街人一直就是这么称呼他,王宏斌本人和村民都说这样叫显得更亲切。之前,我已在展览馆里得知王宏斌是一个十分低调谦和的人,多年来他坚持每月只拿250元工资,甘当“二百五”、“傻子”。“宁为集体造金山,不图个人半块砖”、“不求当大官,但求干大事”、“把一生献给党,献给共产主义事业”……这就是南街村“班长”的胸怀。当我因不能与“班长”见上一面而感到遗憾时,盛主编建议我去影视厅听一听“班长”的录像报告。于是,我毫不迟疑地来到了影视厅,独自一人坐在那个可容纳近三百人的影视厅中央,认真地听了一场王宏斌的“专场报告”。在长达近一个小时的报告中,“班长”没有看一个字的发言稿,那流利的口才、洪亮的声音、侃侃而谈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与南街村集体经济发展以及“共产主义小社区”建设和实践的完美结合,真让人佩服之至。如果不是盛主编亲口介绍和有关文字记载,我怎么也不会相信,眼前这个被中央有关领导称赞为“马列主义水平很高”的人,竟然只有初小文化程度。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雨还在下个不停,气温也骤然下降,身上感到有些寒冷。为了加深对南街村的印象,我花20元钱叫了一辆能避风雨的三轮电动车,沿着南街村纵横几条街道慢慢行驶:工业区——教育区——东方红广场——公园风景区——艺术学校——村民居住区——老年公寓,如美不胜收的画卷,让人流连忘返。半路上,我索性自己充当驾驶员,让车主坐在后面为我当起讲解员。在一个大气恢弘的广场中央,一座被称为“小天安门”的朝阳门城楼出现在眼前。我冒雨下车,徐步慢行,站在气势如虹的“金水桥”上,背靠百米之外的“小天安门”,让那位老年车主帮我拍照,把在南街村的美好瞬间永远留在记忆中。
    “金水桥”、“朝阳门”、“幸福长廊”、“东方红广场”;影剧院、电视台、居民楼;学毛著、学雷锋、唱红歌;集体所有,共同富裕,……眼前这一切,真实可信,令我不再疑惑,心生感慨。
此次寻访南街村,不虚此行!返程途中,无限留恋,也无限沉思:但愿有朝一日,“南街之花”开遍神州大地,“共同富裕”之路越走越宽广!
发表评论: 】 
(作者:网络来源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