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故事 >> 正文
寻访南街村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2/16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早就听说“红色南街村”独树一帜,探索出一条集体共同富裕的成功之路。南街人住房、看病、养老都不花钱,“工资+供给”的分配制度别具一格,“学毛著,学雷锋,唱红歌”几十年如一日,“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一心为公,一心为民”蔚然成风,因此“震动五洲,惊动上层”……这些都是真的吗?
    带着几分疑惑、几分好奇和几分向往,我终于下定决心,冒着丝丝寒意,乘坐北上的普快列车,直奔位于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的南街村。
    夜色中,火车停靠在漯河东站,举目四望,茫然不知东西。经打听得知,南街村还在离此六七十里的临颍县城关镇。此时下着中雨,街上灯火通明,行人和车辆却很少,好不容易拦住一辆“的士”,便迫不及待地让司机送我到南街村。
    “的士”司机是一位曾在湖北打过工的年轻人,老家正是临颍县城,与南街村毗邻。听说我是特地从湖北黄冈来寻访南街村的,就一路上给我介绍起南街村的过去和现在……不知不觉中,他把我送到了离南街村仅一路之隔的一个宾馆。
    也许是因为这个“中国幸福村”离我近在咫尺,她独特的气息环绕着我,使我这一夜睡得特别香甜。
    第二天一大早,我匆匆吃过早点,便撑起雨伞,穿过马路,踏上了南街村的“迎宾路”——颍松大道。在入口处的电子屏幕上方,“南街村欢迎您”六个大字分外醒目,下方的电子显示屏上滚动播放着世界各国政要对毛主席的评价及一系列红色标语,一种别样的气息扑面而来。再看那宽阔洁净的大道、生机盎然的松树、造型别致的路灯、简洁大方的建筑物,一切都显得那样宁静祥和。在这里尤其洁净的是路两边并不很高的建筑物墙壁或门前,没有吸人眼球的广告招牌,甚至村党委和村委会办公楼前,也见不到在别的地方司空见惯的巨型广告牌,从广播中传来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一首首红色经典歌曲,让人感觉到这里的与众不同和无限生机。
    引导我进入南街村中心的是颍松大道右侧那面偌大的“文化墙”。墙面主体呈大红色。墙的上部是“南街村文化园”六个大字,中部左侧是毛主席身着绿色军装的半身像,右侧是南街人自拟的文化元素:“一个民族不可以没有精神,毛泽东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一个民族不可以没有信仰,毛泽东就是中华民族的信仰!一个民族不可以没有方向,毛泽东就是中华民族的方向!一个民族不可以没有灵魂,毛泽东就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不可以没有旗帜,毛泽东就是中华民族的旗帜!”许多游人在这里驻足,或留影,或诵读,或沉思……
    步入文化园内,在接待室门前,正好碰到临颍县原人大一位老领导正在接待前来参观学习的一批上海客人,得知我是来自湖北的“散客”,他热情地亲自送我到对面的“南街村发展史陈列馆”,并嘱讲解员给我讲解。在偌大的展览大厅里,我边看边听,完全被眼前一幅幅生动感人的照片、一段段激情奔放的文字和一件件真实可信的实物所感动。通过这些,使我对南街村的全貌有了更真切的感受——
    南街村是位于中原大地一个面积只有1.78平方公里的普通村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全国“分田到户”的大背景下,村里也将土地分到了各家各户,刚刚建起的两个村办企业面粉厂和砖厂也承包给了个人。但结果却是土地撂荒,民怨四起。于是南街村党委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收回连年歉收的土地和亏损的企业,全部由集体统一耕种经营。自此,南街人开始了坚持公有制、依靠集体力量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积极尝试。
    30多年来,南街人始终怀着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把对富裕、繁荣、幸福、文明、和谐、公平作为不懈的追求,并齐心协力地为之奋斗。如今的南街村,村办企业已发展到26家,企业职工近万人,产品也远销国内外。南街村的发展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产值逐年递增,去年总产值便达20多亿元。如今的南街村已成为中外闻名的“豫南一枝花”、“红色亿元村”、“全国文明村”。
    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南街人的幸福指数也不断提高:南街人生活在一个文明和谐、幸福美满的集体大家庭里。南街村实行的是“工资+供给”的分配制度。村民们除了企业工资外,还免费享受着住房、医疗、水、电、气、面粉、购物卡、子女从入托到大学等全部免费的福利待遇。其中一些待遇,在这里工作的外籍职工也可以享受。一位在超市当营业员的外地小姑娘告诉我,她每月工资近两千元,外加节日福利,还可免费食宿,比在南方打工强多了。
发表评论: 】 
(作者:网络来源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