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故事 >> 正文
酸馅儿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2/28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何谓“面茧”?两头尖尖,中间略鼓,底下平平,顶端有棱,是一种形态古怪的长包子。由此可见,酸馅儿的造型就是这个样子。
    南宋田园诗人范成大描写过面茧的造型:“两头纤纤探官茧,半白半黑鹤氅缘。腷腷膊膊上帖箭,磊磊落落封侯面。”“官茧”是指机关小食堂加工的面茧,两头纤纤探官茧,可见面茧的确是两头尖尖、中间略鼓的长包子。为何管这种包子叫面茧呢?因为它的样子像蚕茧。
    我是开封人,今日开封民间仍流行包那种好似蚕茧一样的长包子,做法极其简单,比包普通的包子还要简单:将半发酵的面团掐成小团,一一拍扁,擀成圆圆的、跟手掌差不多大的面皮,托在手中,放上馅儿,将两条弧边对折、合拢、捏紧,再让面皮继续发酵,待包子发得圆鼓鼓的,上笼蒸熟。坦白说,整个过程极像包饺子,只不过饺子用死面,不用发面,一般煮熟,不是蒸熟,而且皮儿也没这么厚,更没这么大罢了。
    在今日开封,我们管这种包子叫“角子”,因为它两头尖尖,有两个角,故此得名。事实上宋朝人有时候也管它叫角子。南宋夜市上有一种“水精角儿”,就是用烫面做皮的半透明状的长包子,因为它半透明,能看见里面的馅料,好像水晶,所以叫水精角儿。某些研究宋朝饮食的朋友不明真相,望音生义,误以为水精角儿就是水晶饺子,进而下结论说宋朝人就管饺子叫角子,实在是大错特错。宋朝当然有饺子,可宋朝人只称其为“馄饨”。宋朝当然也有馄饨,可宋朝人却称其为“馉饳”。两宋三百年,“饺子”一词从未诞生。
    简言之,角子即是面茧,而面茧却不完全等于酸馅儿。酸馅儿的外形虽然可以断定是两头尖尖的长包子,但未必所有的长包子都是酸馅儿,只有包了酸馅儿,它才得以成为酸馅儿。
    照咱们现代人的常识,包子馅儿可荤可素、可咸可甜,唯独不应该酸,如果馅儿都酸了,那说明包子坏了,没有人会吃。可是我们不能用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们不爱吃酸馅儿,不代表宋朝人不爱吃。
    宋朝有一种饮料叫“浆水”,其实是发酵过后的米汤,再加点儿糖,回锅热一热。米汤稍作发酵,味道是酸的,酸中带些甜,并且略有酒味儿,加糖回锅,口感甚佳。现代中国当然不流行这种饮料,可是在韩国却很流行,韩语发音读如“息客”,不知道是不是继承了宋朝的遗风。
    宋朝有一种米饭叫“水饭”,它跟今日东北农村的过水米饭完全不同,是用熟米和半发酵米汤配制而成的稀粥,味道同样是酸的,酸中略微带些甜。
    同样的,宋朝人加工包子馅儿,一样可以将馅料发酵一下,使其形成独特的酸味儿,然后再包成那种两头尖尖的长包子,这应该就是真正的酸馅儿。包好酸馅儿,别上锅蒸,用平底锅煎熟,煎得跟巨型水煎包一样,底部脆香,上面松软,这应该就是宋四公打狗时所用的焦酸馅儿了。

发表评论: 】 
(作者:李开周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