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恩,生年不详,卒于公元999年,北宋时期的宦官、防御使,陕州陕县(今河南陕县)人,由后周入宋,初养于张氏,名德钧。开宝年中,他请求恢复本宗,得到了宋太祖赵匡胤的允许,并赐名继恩。初内侍行首,为太宗所宠遇,任排阵都监,久领兵于河北。公元994年,领众数万的李顺连破汉州(今四川广汉)、彭州(今四川彭县),占成都,建国号大蜀。王继恩为剑南、两川招安使,率军分两路入川,攻陷成都,李顺被俘。王继恩屠杀其部众三万人,升至顺州路防御使。太宗死后,他掌握重兵久留成都,专事宴饮,骄横自恣,与参知政事李昌龄阴谋拥立赵元佐为太子未遂。真宗即位,被黜为右监门卫将军、均州安置,死于贬地。
王继恩不仅是宋太祖之死、“斧声烛影”中的神秘人物,镇压农民起义的罪魁祸首,而且是在太宗末年拥立新太子的主角,是弄权宋代的一个大宦官。
暗助太宗篡位 一时权势显赫
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十月,宋太祖派曹彬分水陆两路讨伐南唐。第二年三月,又派王继恩率禁兵数千及战船进军采石,联合围攻南唐都城升州(今南京)。十一月,攻占升州,南唐灭亡。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春,王继恩升为里面内班小底都知,赐金紫。十月,加武德使,成为深得太祖信任的地位显赫的宦官了。他是一个权力欲很强的人,当太祖鉴于唐、五代重用宦官亡国亡身的教训,不愿给予更多权力时,王继恩暗中投靠了窥视帝位的赵光义。赵光义,生于公元939年,陈桥兵变时,他才22岁。赵匡胤将他从供奉官都知超拔为殿前都虞候,不久升任开封府尹,兼中书令,后封晋王,序班在宰相之上。赵光义与太祖相比,太祖长于武功,光义则“工文业”,太祖“器度豁如”,光义颇多心机。开宝年间,光义积极培植亲信,拉拢将帅,如大将高凉,“沈勇有大略”,光义即召置帐下。一位殿前都虞候向太祖揭发光义“纵法以结豪俊”,太祖以为离间兄弟关系,当即下令处死。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八月,宋太祖命亲信党进统帅大军攻打太原,十月,与北汉兵激战。光义认为时机已到。十九日晚,太祖邀他进宫饮酒,屏退太监、宫女,只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度,有不可胜之状”,大约此时光义在酒中做了手脚,三更后分手,太祖还用斧柄戳了几下雪,回宫睡觉,到五更就一命呜呼。这就是流传千年的“斧声烛影”之谜。从现有史料分析,太祖之死显然是非正常死亡,其死若不是太宗下毒,必是三更至五更间遭王继恩的谋害。事后,王继恩即飞报太宗,扶他上台,群臣只见太祖尸体像用热水洗过一样。也有说太祖于四更驾崩,皇后命王继恩召儿子德芳。王继恩却直奔开封府召光义,两人一前一后来到寝殿。皇后问:“德芳来了吗?”王继恩说:“晋王来了。”皇后大惊失色,知道事情不妙,只好哀求光义:“我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光义连连说:“共保富贵,勿忧也。”但几年后,太宗即将太祖之子逼死,又害死亲弟廷美,撤换太祖的亲信将领。宋太宗在血泊中坐稳了宝座,而王继恩也在这场夺权斗争中升了官。
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四月,王继恩兼任永昌陵使,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迁宫苑使。不久,领河州刺史,掌军器弓枪库。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太宗发兵攻打辽国,命王继恩领兵屯驻易州,又充任天雄军驻泊都监。北伐失败后,王继恩奉命增修河北城垒,任排阵都监屯兵中山。端拱初年,领本州团练使。又为镇、定、高阳关三路排阵钤辖。淳化初年,赐甲第一区。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加昭宣使,勾当皇城司,一时权势显赫,“宠遇莫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