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公众版首页 >> 旅游新闻 >> 正文
洛阳民俗博物馆修复清12扇书画屏风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09-7-30 来源:洛阳网 点击次数:


    修复前的屏风正面。



    修复后的屏风正面。



    屏风正面下部的24孝图和山水画(局部)。

  “白云初晴,幽鸟相逐;落花无言,人淡如菊……”这是洛阳民俗博物馆新近征集并修复的清代书画屏风背面书写的优美诗文。记者29日采访时获悉,历时近40天的修复,该馆从伊川民间征集的、一幅清同治时期的12扇规格的书画屏风恢复其精美风貌。      

   珍贵书画屏风“安家”民俗博物馆

  今年5月,一个偶然的时间,洛阳民俗博物馆馆长王支援听说,伊川江左有人收藏有清代的书画屏风。

  几经周折,王支援见到了这幅被称为“12扇屏”的书画屏风。虽然保存下来的只有11扇,但其松木框架、兼具书法、绘画为一体的物件立刻吸引了王支援和他的同事。经过一番协商,这幅珍贵的书画屏风最终“安家”民俗博物馆。

  在整理这些屏风时,工作人员发现,每一扇屏风下部原来应该有纸画;联系收藏人,果真如此。随后,屏风下部的珍贵纸画也被征集回来。

  为什么只有11扇?据说是收藏者冬季烤火时,有一扇不慎被烧毁,甚为可惜。

    一幅珍贵的清代书画屏风  

  这组屏风是亲戚和族人为一位叫“景春”、官职为农政司的老先生去世三周年纪念制作的。

  11扇屏风每扇均高2.9米、宽0.55米。每扇屏风的正反两面都装裱有字画,是书画风格的屏风。

  王支援说,这类风格的屏风在洛阳地区还是首次见到,它对了解清代洛阳风俗和书画艺术,具有重要价值。

   屏风正面的书画均分三部分:最上面是用楷体书写的一段序言,说明了制作该屏风的缘由;中间是精心绘制的二十四孝图;最下面是山水画。背面是大幅水墨画,画的是梅兰竹菊荷等,配有行书的四言诗。

  屏风正面序言极尽溢美之词。序言记载,老先生名景春,字和亭,世居彭衙西北乡沙石坡。老先生的姓氏因屏风上缺损不可考。序言记载:老先生生前赋性纯笃,为人诚朴,虽家道艰辛,仍弃儒归农。他孝以事亲,惠以待侄,严以处家,勤以励己,竭力田亩,不惮风霜之苦。

  序言最后落款为“清同治十一年”,即公元1872年。

  屏风正面的中间,是用工笔描绘的发上在洛阳的“王祥卧冰”等二十四孝图。每扇屏风两幅,应有24幅,但因破损和少一扇屏风,现仅存20幅。每扇屏风正面的最下部各有一幅山水画,因缺失两幅,现存10幅。二十四孝图下边的山水画群山耸立,古树丛生,极具意境。

  在屏风的背面,现存5幅高达2米多的水墨画,描绘有兰花、竹子、菊花、荷花和松树等,缺的一幅估计为“梅花”,这些花草中的君子寓意了主人的高尚品德。每幅山水画还配有一篇四言诗。这些四言诗用行书书写,笔法娴熟,显示了很高的书法水平。

    修旧如旧,再现精美清代屏风

    这组屏风正反两面的宣纸字画都是直接粘贴在松木框架上,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距今已有130多年,纸画有不同程度的破损。再加上收藏者曾将屏风正面下部的纸画揭取掉,修复起来难度很大。

  该馆邀请修复字画的专家对屏风进行了认真修复。修复人员首先用宣纸将其中一扇破损的屏风粘贴上宣纸,首先让11扇屏风“风格”一样。

  接下来,修复专家将屏风正面下部的纸画予以复位,然后按照“修旧照旧”的原则,对一些缺失和破损的进行修补,将收藏人揭去的纸画重新归位,并对屏风进行装裱。

    如果去民俗博物馆参观,您将有机会欣赏到这幅珍贵的清代屏风。
发表评论: 】 
(作者:陈小伟 实习生 黄晓明 责任编辑:张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