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知名廉价航空:捷星航空
3 “廉价”在哪?没有“廉”在安全上
一听到廉价航空,可能有些人的反应会往“便宜无好货”上面靠,那么廉价航空为何可以廉价?廉价就等于不安全?
低成本航空,又称廉航,最早由成立于1971年的美国“西南航空”开创。其主要思想是,通过简化的服务、型号更单一的机队、较低的票务成本等方式,降低运营成本,以低票价实现航空“公交化”,“薄利多销”获取利润。这一最初遭到各大航空公司嘲笑和抵制的模式,在过去数十年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席卷美洲、欧洲、大洋洲、亚洲等市场,以近30%的增长率,成为航空业中发展最快的版块。目前,低成本航空已占全球运输总量的26%,在欧洲,这一比率达到了39%。
“低成本”是否带来“低安全”?应该说,这二者没有必然联系。航运事故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一旦发生,对航空公司声誉的打击是致命的,低成本航空更难以承受这种打击,所谓“安全才是最大的效益”。
一般来说,航空公司的节约成本方案,大致可分为三点:
① 单一机型。机队单一化之后,购机价格可较低廉,且后续的保养维修简捷,以降低成本;机队单一化后,可减少机师训练时间并降低训练费用。这同时可以带来削减航材储备,便于培训技术人员,便于航班调配等诸多优势,而其对于安全性也是有利的——长期维护相近的机型,技术人员可以更熟练,更不容易出现混淆而犯错等。
② 更高的飞机运行率。低成本航空的机队,日平均利用率普遍达到8小时以上,个别可以高达10-11小时,极个别飞机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14-16小时。很显然,过高的利用率对安全不利,一方面过短的过站时间不利用仔细的检查,另一方面当前的主流飞机是按照相对较低的利用率而设计的,高使用率可能带来潜在的提前老化,或结构疲劳问题。
③ 压缩服务成本。一方面削减一切非必需的服务,反而采取高价形式提供,另一方面压缩人力成本,乃至采取外包来进一步压缩。这方面对安全性的影响比较中性。工作外包现在是管理上的一个趋势,对安全性的影响还无法评估。
可能与大部分人的想法不同,实际上低成本航空偏向于使用较新的飞机,新飞机起始投入高,但是运行成本要比旧飞机低许多,故障率也更低。
从最近几年的事故上看,除掉劫机闹事,风险源排第一的是飞行员,设备设计不周也占了一部分,与维护或者设备选装有关系的,印象中真就没有了。而影响飞行员操作最大的,是规章制度和监管力度,制度健全,日常监控到位,飞行员没有侥幸心理平时就不容易飞超限;监管得严,查处处罚力度大,管理者不敢对飞行员施压,就减少了极端情况运行。只要飞行员能严格按手册规章运行,安全性就有了下限保证,剩下的随机因素天灾什么的,考虑也没什么意义了。
最后要说的是,不论是低成本航空还是传统航空公司,保证航空器安全适航是运营的最重要的标准。这个标准是民航总局制定的,适用对象没有差别。因此,低成本航空和全服务航空,在相同监管条件下,不会有什么太大差异。
4 结语
综上,航行是否安全,主要还在于是否能够严格执行航空规程、管理是否有瑕疵以及天气等原因,而不在于是否“廉航”。亚航此次事故,必然会给公司声誉带来沉重打击,甚至会再次引发对低成本航空模式安全性的质疑。不过,正如人们不会因为空难就不去坐飞机一样,低成本航空,这种已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和竞争优势的商业模式,不会因此停下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