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十二生肖纪年: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22、古代计算月亮绕地球与太阳一个“合朔”周期时间为29.53059日,称一个月。有30日的大月,也有29日的小月。一年12个月,闰年13个月。古人根据月亮变化而将一月时间定为朔;每月初一为朔,每月初三叫朏(fei)[月亮牙出现、日月相映为明、每月十五日为望,即满月、每月十六日所生阴影为魄,即望为十六,月终之日为晦。所谓阴历就是以月亮的朔(新月)和望(满月)的周期性交替作为历月的长度。
23、古代分一日为十二个辰,也叫时辰,纪辰用十二地支,每日24小时,第2个时为一个时辰,时辰中“正”为中间之意。
24、四时亦称四季,正月、二月、三月为春,故可分别称之为孟春、仲春、季春,夏、秋、冬依次。
25、五行相生(相邻为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相隔为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五行、五色、五方、五脏、五音相配:
26、八卦:
27、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合称。四书五经为古代科举考试必读书。
28、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合称纲常,是封建伦理道德的规范化教条。
29、姓在中国古代早期是一个氏族的号,历史上明确记载姓是从周朝开始的,大到情况有:以祖先的族号或庙号为姓(周朝文王、武王,后代姓文、武);以国名地名为姓(秦、齐、鲁、东郭、南郭);以官职为姓(司马、司徒);以职务职业为姓(乐、商、陶、屠);以动植物为姓(牛、马、龙、熊、柳),在奴隶社会贵族有姓,平民和奴隶无姓。
30、第一朝代的皇帝之名是当时的“国讳”或“公讳”,长上之名是全家的“家讳”或“私讳”。避讳就是指写文章或说话不直接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是遇到和君长名字相同的字,用改字或缺笔的方法来回避。避讳始于周朝,行于秦朝,盛于隋唐,严于两宋,苛于清代,民国成立后废除。
31、原始社会以民主推选的方式产生部落联盟的首领的制度,称为禅(shan)让制。按照氏族社会军事民主制惯例,部落联盟的首领,必须由下一级军事贵族共同推选,经过一定的仪式,得到大家的承认,才能确立。禹死后,其子启夺伯益位自立。禅让制度从此废弃。
32、分封制是西周推行的把王族、功臣分到各地为诸侯的一种制度。
33、宗法制与分封制是密切结合、相辅相成的。宗法制的主要特点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分封制。其实质是通过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确定财产、权位的继承权。
34、行省是元朝的地方政府机构,又称行中书省。行省设丞相一人,掌管全省军政。省下分别有路、府、州、县。行省制度的设置,是地方机构的重要改革,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35、我国最早的文字——象形文字,现阶段发现的最早的汉字是商代的甲骨文。甲骨文即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多为象形文字。甲骨文最早在河南安阳北小屯村之殷墟出土。殷代的甲骨文是当时世界上最进步的文字。
36、商、周及战国时期一种刻制在铜器上的铭文称为金文,亦称钟鼎文。也称“大篆”。金文初具铭记史实的性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命李斯整理各国文字,以古籀(zhou)文和原秦国通行文字为基础创立小篆,为今天方块字奠定了基础。
37、从唐代直到明、清,楷书是官府文书和科举考试的正式字体。
38、《春秋》我国最早的编年史。记载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列国史事。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我国杰出的编年体通史。共294卷,按年代记载自战国周威烈王至五代周世宗共1362年的历史。
39、《史记》西汉司马迁著,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传记文学的典范。它所体现的进步史观和创造的纪传体例,对后世史学影响极大。
40、《汉书》东汉班固著。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