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
记者昨天从湛江市旅游、文化部门获悉,近年来,东海“人龙舞”经过挖掘、整理、保护,如今又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湛江的一些曲艺家对人龙舞的结构、舞步、舞姿态、乐风、节奏进行了改革加工,形成了“起龙”、“龙点头”、“龙穿云”、“龙卷浪”等表演程式,使其更臻完善,被誉为“东海一绝”。
“人龙舞”频频应邀到省内外演出,大受欢迎。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501项推荐项目,人龙舞名列其中。
侨乡江门——荷塘纱龙
11月25日~26日在中国第一侨乡江门举行的“华人嘉年华”活动中,荷塘纱龙风起云涌,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据史料记载,荷塘纱龙始于南宋,明代时由四川传入,至今已经有七八百年历史,舞法主要是靠民间口耳相传传承至今。
在嘉年华大巡游中,荷塘纱龙迎面而来,只见它全长约50米,龙头、龙尾,龙身分为24节,需26人共舞,另有两条鲤鱼在左右跳跃,名为“鲤鱼跃龙门”。舞龙珠需1人,舞纱龙快速表演的过程中频频换人,需出动80多名大汉轮番上场。荷塘纱龙表演与众不同,龙身长,速度快,表演灵活。舞步有小跑步、大跨步、古典错步、弓箭步,舞珠者有时也用武术耍枪的步法和动作。龙舞花式丰富多彩,共有20多款,在进行过程中频频变换,高潮迭起。
传承——融入现代逐步产业化
75岁的李炳驱从20岁开始,一直在荷塘镇篁湾村从事纱龙制作和人员训练工作。他介绍,纱龙队演出机会很多,因此吸引了荷塘许多年轻人参与这项活动,连荷塘篁湾小学都组织了一支“小龙队”,他们将舞纱龙当成了一门兴趣课。
“尽管每扎一次纱龙都要耗资三四万元,每舞一次纱龙都要出动近百人,但篁湾村老人协会专门组织了一班年轻人,把每次出外表演赚取的经费存下来,用于纱龙的制作和年轻人的培训等工作,并在改进纱龙款式、装饰、舞动方式方面不断研究创新。”
目前,荷塘纱龙队不仅可以做到“以龙养龙”,甚至已初现发展成文化产业的潜力。作为五邑民俗的代表作,荷塘纱龙开始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