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角河南 >> 古宝 >> 正文
开封入选全国非遗“三宝”:木版年画、汴绣、官瓷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09-10-21 来源: 点击次数:

    木版年画、汴绣、官瓷,是开封市入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宝”,也是北宋汴京城达到鼎盛的见证物和遗留物。今天,在众多民间传承人的努力下,这些非遗正逐步散发出生机和活力,但其仍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挑战。

    天南地北到开封寻觅北宋盛世繁华的游客,每每在街头巷尾看到开封“三宝”,总能感受到古都风韵。开封“三宝”,已成为开封旅游新的风景线。

    木版年画:旅游开发待精品

    喧嚣繁华的开封书店街上,想找到任鹤林的“开封朱仙镇年画艺术馆”并不容易。见到了招牌,沿着破旧的楼梯走上二楼,满墙的年画、满柜的雕版,才知道找对了地方。戴着袖头的任鹤林放下手中的活,忙上前招呼记者。

    “我用了3年的时间,夜以继日地工作,才完成了将近300张年画的刻版工作。”任鹤林指着柜上排列整齐的木版说,虽然近些年朱仙镇木版年画受到了重视,但版的种数一直停留在六七十种上,许多精致的年画版都流失了。任鹤林利用多方关系,先后到中央美院图书馆、上海鲁迅纪念馆以及中国木版年画出版研究理事会理事长王树村处查阅所收藏的年画,拍下图片后,输入电脑,一点一滴勾勒出线条,再由工匠刻成版。

    而记者看到,任鹤林还原的近300块版,不仅丰富了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种类,填补了新中国成立后新时期年画的空白,而且在人物肖像、衣饰、兵器等细节上也比此前更细致。

    在任鹤林看来,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有五大特点:一是线条粗犷,粗细相间;二是形象夸张,头大身小;三是构图饱满,左右对称;四是色彩艳丽,对比强烈;五是门神形象多,严肃端庄。不同人的房门常贴不同内容的门神:已婚子女房门贴天仙送子、连生贵子、三娘教子;中年人房门贴加官晋爵、步步莲生;老年人房门贴松鹤延年和寿星之类;少年儿童居室房门贴五子夺魁、刘海戏金蟾等。

    作为开封市年画艺术研究会会长,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任鹤林在谈到目前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状况时,一脸的焦急。虽然从2002年开始,每年政府都要牵头举办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木版年画学术探讨会,并在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保护工作上下了不少工夫,但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整理、保护、开发现状并不容乐观。

    任鹤林说,木版年画是与农耕文明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在工业文明发达的今天,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和市场,大多开发为收藏品、旅游品和礼品。“实际上,今天从事这个行当的也就10家左右,都是家庭作坊式的,从业人员不足100人”,“由于没有门槛,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行业缺乏统一规范”。

    在记者与任鹤林交谈的过程中,先后有来自郑州和天津的游客来到开封朱仙镇年画艺术馆里领略年画艺术。“我们有必要建立新的专门机构来保护、展示它,在此基础上开发精品,才能使这种遗产发扬光大”!

    2008年,汴绣作为开封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成功入选了第二批国家文化遗产。消息传来,时年71岁的开封老人王素花松了一口气,对她来说,这无疑是保护汴绣并使其复兴的一针强心剂。今年,王素花被确定为汴绣文化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汴绣,也称宋绣,起源于宋代,当时称作“宫廷绣”,其特点是以人物风景擅长,色彩搭配较其他绣种明快、奔放。而且常采用夸张的手法,且层次错落有致,跨度较大,其针法细腻,构图新颖。在宋代,汴绣与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合称为中国五大名绣。在其鼎盛时期,作为皇室礼物远达日本等国。南宋以来,由于都城的变迁和黄河的水患灾害,汴绣的地位一落千丈。到了清末民初的时候,已经不能与其他四大名绣相提并论了。

    王素花是汴绣第五代传人,原本只是一名普通的女织工,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汴绣的一代大师,被誉为“汴绣皇后”。1959年,22岁的王素花和她的姐妹们深入民间挖掘、搜集民间绣品,继承了北宋平针绣、翻滚绣等针法,经过10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成功绣制出世界上首幅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陈列至今。

    “眼下汴绣的处境还是很艰难,名声远没有苏绣响亮,一些生产厂家的产品挂上苏绣的商标对外销售。”10月18日,记者联系到王素花时,她正带着外地人员在厂里参观。作为汴绣技艺的传承人,王素花在退休后,开始了她刺绣艺术的第二青春。她凭着几十年的汴绣实践和在实践中总结的汴绣理论,广收学员,传承汴绣技艺。她创办汴绣培训班不收分文,手把手地教学员刺绣针法。2006年12月,“素花”牌刺绣商标正式被国家工商总局注册,成为全国唯一注册的刺绣商标,这为开封汴绣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去年,我拿到了奥运特许产品订单,成为奥运火炬手;今年我又在广州和上海开了分公司,瞄准国际市场。”王素花的弟子张建淑说。这名下岗女工如今已成为汴绣企业化经营的代表人物之一,将汴绣推广到了多个国家。

    如今,在开封,以各种绣院冠名的汴绣厂散落于宋都御街等多处,但大多是三五个绣工建立起的小型合作社性质的加工厂,规模偏小、品牌意识较差,不少都是为苏绣“作嫁衣裳”。汴绣欲再次叫响,还需进一步探索和努力。

    官瓷: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开封“三宝”中,当数官瓷最为神秘。不要说外地人,即使是开封市民,绝大多数也无缘与其谋面。也就是这一两年,开封市面上才出现了现代工艺制作的高仿真官瓷制品。2009年8月,北宋官瓷烧制技艺在入选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再次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北宋官窑创建于北宋宣和年间,具有很强的神秘性和很高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2008年7月,记者在开封市高压阀门厂院内,第一次见到了官瓷的烧制工艺,也第一次见到了北宋官窑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振宇。

    刚过完60岁生日的王振宇是原开封市官瓷研究所研究室主任,也是瓷器界为数不多有幸接触过珍品北宋官瓷的专家之一。1983年的夏天,作为接受国家恢复官瓷研究项目的开封官瓷研究所成员,经国家有关领导批准,他和其他4人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见到了传世宋官瓷。此后,经过数百个配方试验,100多窑烧制,1984年,他们烧制的作品得到了多位著名陶瓷专家的认可,仿宋官瓷试制成功。

    10月18日下午,记者在东京艺术中心举行的收藏艺术品展览中,看到了近百件高仿真官瓷制品。王振宇介绍,上个世纪试制仿宋官瓷成功后,官瓷这项瑰宝并未大放异彩,也未得到市场的认可。几个家庭作坊式的小厂生产出的粗糙产品未流通开来。

    2004年,有关方面成立了开发北宋官瓷艺术的公司,专门研制高仿真官瓷。“下一步,我们准备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继续走高仿、精品路线,让北宋官瓷的风采重现;另一方面,将走群众路线,制作一些形似的官瓷,使其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游客喜闻乐见的旅游商品。”王振宇介绍。

发表评论: 】 
(作者: 责任编辑:王艳)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