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角河南 >> 古宝 >> 正文
一部河南史 半部中国史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09-10-15 来源:东方今报 点击次数:

    昨天,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参加了郑州大学嵩阳书院开学典礼,并以《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历史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为题,主讲嵩阳书院第一课。

  徐光春寄语郑大学子

  今天的文明,发轫于昨天光辉的未来,肇始于今天。
    “我在郑大讲过一句话,每年我至少要到郑大看一次,讲一次课,和同学们吃一次饭。”10月13日上午,在深秋的暖阳里,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如约走进郑州大学,开始了和郑大学子的第五次“约会”。
    “今天的文明,发轫于昨天;光辉的未来,肇始于今天。”昨天,郑州大学嵩阳书院开学典礼暨徐光春书记报告会在郑州大学第一报告厅隆重举行。刚刚被聘为嵩阳书院“名誉院长”的徐光春,以《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历史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为题,开讲了嵩阳书院的第一课。

  第五个“约会”

  “徐老师”如约而至

  “‘徐老师’果然又如约来了。”昨天上午9点08分,徐光春又一次走进郑州大学第一报告厅,现场500多名师生热烈鼓掌,一名学生一边鼓掌一边这样称呼徐光春。对这个称谓,徐光春“名副其实”:以前他就是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兼职教授,而且,昨天他又增加了一个“新身份”:在昨天的嵩阳书院开学典礼上,徐光春愉快地接受了“郑州大学嵩阳书院名誉院长”的聘书。省委常委、秘书长曹维新等参加了典礼。
    开学典礼之后,作为嵩阳书院“名誉院长”的徐光春,给嵩阳书院的全体学子和其他院系的学生,开讲了嵩阳书院的第一堂课——《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历史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激情第一课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

    简短的开场白后,9点28分,演讲正式拉开帷幕,徐光春深入浅出、幽默风趣的讲述一开场就征服了现场每一位观众。围绕“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这一话题,徐光春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第一,河南的历史地位至高至上。河南有“中州”之称,数千年来,这一地区的政治安危关乎天下兴亡,经济发展关乎国家盛衰,文化繁荣关乎民族荣辱,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中原文明因包容而博采众长,因开放而不断创新,国内影响范围大,海外传播区域广,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发展张力。可以说,不了解河南历史就不了解中国历史,要了解中国历史就要从河南历史翻起。
    第二,河南历史的内容华彩厚重。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孕育地,华夏文明在这里起步,考古发现证明,人类较早在河南出现,国家在此最早形成,中国历史上国家制度的建立、统治思想的形成,都与河南密不可分。
    第三,河南历史的价值励志壮行。厚重的历史文化对今天河南发展来说,是一本深刻的教材、一面明亮的镜子、一笔巨大的财富,为我们揭示了客观规律,积累了宝贵经验,带来了深刻启迪,留下了资源富矿,提供了精神支撑。中原历史文化蕴含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以处众、内和外顺等丰富的和谐思想,是构建和谐中原的精神源泉。发挥历史文化优势促进社会和谐,要弘扬和谐文化传统,创新和谐文化内涵,强化和谐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崇尚和美、人人维护和谐的生动局面。
    两个半小时的时间,就在徐光春的讲话中飞快流逝,11点58分,在演讲结束前,他特别说出了这样20个字:今天的文明,发轫于昨天;光辉的未来,肇始于今天。他说,希望大家在辉煌历史的激励下,刻苦学习,发愤图强,努力创造更加灿烂的明天!同学们立刻长时间热烈地鼓掌,对这精彩的一课表示惊叹和感谢。

  “师生互动”

  两个问题的详细回答

    演讲结束后,学生们纷纷要求提问。嵩阳书院2009级学生刘晓楠第一个抢到了提问的机会,她的问题是:文化河南的亮点在哪里?“到处可见,俯拾皆是。”徐光春回答,他接着介绍了河南文化未来的发展战略:河南靠什么吃饭?靠老祖宗留下来的遗产吃饭。我们要做的,是让静的动起来,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转化成生产力,将其升华,像传播少林功夫一样,将其传遍天下。另一个方面,还要创造新型的文化,研究新的文化品种,比如动漫产业等。
    嵩阳书院2009级学生和洋洋的问题是:郑州大学嵩阳书院的成立将对研究和发展中原文化产生怎样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支柱,永远不能丢,丢了,我们就失去了灵魂,失去了根基,失去了依靠。”徐光春说,所以,我们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繁荣中原文化,而恢复和重建嵩阳书院有利于进行这一点。嵩阳书院是我们河南一张重要的思想文化名片,在河南整个跨越发展的进程中,需要进一步强化这张名片,需要有一个载体来做这方面的事情,来培养和会聚这方面的人才,所以很有必要恢复重建嵩阳书院。
    徐光春特别指出,嵩阳书院成立以后,下一步还要在挖掘利用上下工夫,把传统与创新结合起来,把研究与教学结合起来,思路上更加清晰,活力上更加充沛,业态上更加丰富,“使其国学价值、国学地位更加彰显,成为我国学习国学、弘扬国学、研究国学、发展国学的重要教学研究基地。”

  共进午餐

  三菜两汤的温馨亲切

    中午12点28分,徐光春来到郑大学生食堂。“老规矩,和同学们吃一样的套餐。”徐光春直接坐到了食堂二楼的一张圆桌前,同桌的还有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8级学生韩为政、郑州大学嵩阳书院2009级学生马晓茜。服务员端上一份套餐:小酥肉、木耳炒鸡蛋、清炒西蓝花,一小碗西红柿蛋花汤和一小碗玉米羹。
    徐光春一边吃饭一边和两个学生“唠嗑”:学校生活习不习惯?班里有几个党员?看没看60周年庆典?两个学生一边吃饭,一边跟书记闲聊,到了最后,两人还抓住机会向书记请教:怎样才能学好国学?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新闻专业的学生应该怎么做?
    徐光春说,学习国学要学习国学的精神,要善于运用这个精神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的,古往今来的知识可能有变化,但是思维的方法和原理则是可以继承和发扬的,学习国学的目的,就是用国学的思想去解释现实的问题。徐光春表示,新闻专业的学生的知识结构首先要立足于传统文化与当地文化,这是对未来记者的最根本要求;其次,在传播文化与发展文化的过程中,要总结和发展新闻学;最后,要把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作为新闻工作实践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徐书记吃饭又快又干净。”坐在徐光春旁边的马晓茜注意到,20分钟后,徐书记就把三个菜都吃完了,一大份米饭也吃得干干净净,他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作风同样体现在餐桌上。12点51分,在合影留念以后,学子们和徐光春依依惜别。
历年印象
    从2005年的国际形势讲座,到2009年的文明史论证,5年的岁月一路走来,徐光春给郑大学子留下了怎样难忘的印象呢?

●第一年:儒雅
    2005年4月1日,徐光春到任伊始,首次到郑大讲授国际形势。在两个小时23分钟内,现场响起40次笑声和18次热烈的掌声。当年向徐光春提问的学生姚洪涛,对徐光春的印象是:“那年的徐书记,回答问题幽默风趣,像一个儒雅的师长。”

●第二年:博学
    2006年12月19日,徐光春接受郑州大学王冠等学生的邀请,与郑大学子一起探讨 “中国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荣辱观”。“徐书记很博学,《论语》、《中庸》语句他脱口而出。”当时参与讨论的学生王冠说,徐书记对 “仁义礼智信”都进行了解释和延伸,让他受益匪浅。

●第三年:知行合一
    2007年12月18日,徐光春第三次走进郑大校园,为师生作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辅导报告。“徐书记作为新闻界的老前辈,不仅有丰富的学识,还有在新闻界摸爬滚打近40年的亲身经历,非常有说服力。”当时第一个向徐书记提问的李薇回忆说。谈起那次对“徐老师”的印象,李薇说:“说他是一位知行合一的师长,一点儿也不为过。”

●第四年:亲切
    2008年11月19日,徐光春第四次走进郑大校园,就“形象与发展”问题与郑大师生座谈。“当徐书记举了一个又一个例子证明河南人形象时,我特别感动。”当时,聆听报告的郑大学生李红说,那一刻,徐光春书记就像我们身边任何一个河南人一样,用事实告诉别人一个真实的河南,“那么亲切,让人感觉很温暖”。

●第五年:幽默
    “听完徐书记的报告,我都震撼了,作为一个河南人,原来河南如此华彩厚重、博大精深,想不骄傲都不行。”昨天,第一个向徐光春提问的郑州大学嵩阳书院学生刘晓楠在听完报告后,难抑激动的心情。她说,徐书记在两个半小时的讲述中,无数次引经据典,“用事实说话”,把河南的人文、历史、文化讲了个透彻,语言风趣幽默,讲解浅显易懂,“没有深厚的功底,是讲不了如此完美的,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听到了如此精彩的一课。”

发表评论: 】 
(作者: 责任编辑:张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