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下属的约翰逊太空中心研究轨道碎片的首席科学家尼古拉斯·约翰逊称:“俄罗斯那颗卫星首先失去了控制。但我们没有‘太空交通管制员’,因此谁也不知道你迎面会碰上什么。”对此,俄方专家认为“失控卫星肇事”的说法毫无信服力,反问美国太空总署:你们不是有太空监察网吗,怎么没有及时预见并发出警告?铱星公司可以对自己的卫星轨道进行调整,为什么没有主动躲开?
面对质疑,美国太空总署回应说,发出预警并非他们的职责范围,美国国防部则在2月12日承认,美俄卫星相撞是美国在计算卫星轨道时存在失误,但也表示,限于资源,太空监察网不可能追踪太空中数以万计物体的移动方向。15日,NASA约翰逊航天中心轨道碎片专家马克·马特内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我认为双方不可能就此打官司,可能会不了了之。因为相撞的具体情况并不清楚……”
“如何了结此次事故”的问题看来是要不了了之了。可是,更多有关太空安全的问题却被“撞”出了水面。现在,不光是航天从业者和天文爱好者在关注,非专业人士也开始关心。
原先认为美国太空监控系统能及时对潜在相撞发出预警的人如今惊讶地发现,监察网的覆盖面和监控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美国国防部确实对太空中18000多件物体进行监控,包括正在运行的和已经废弃的卫星、较大体积的碎片,以及数千种可能危及美国卫星安全的不明物体等。但是军方无法计算所有相撞的可能性,因为这需要大量计算机资源、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力资源等。所以,监控只能侧重于最有价值的“太空资产”,比如国际空间站、宇宙飞船等——废弃多年的俄罗斯卫星也许就这么被忽视了。
而在铱星公司方面,一家名为“苏格拉底”(SOCRATES:Satellite Orbital Conjunction Reports Assessing Threatening Encountersin Space)的私营网站每天都会发布卫星和铱卫星潜在相撞危险的报告,铱星常常名列前10位,可是2月10日的警告名单上却没有出事的“铱33”。铱星公司发言人伊丽莎白·梅兰德说,(“铱33”没有上榜)部分原因是其他卫星看起来更容易与碎片相撞,另一部分原因则在于统计数据本身不够精确——如果得到确切警告,公司能改变66颗(现在是65颗)卫星中任何一颗的运行轨迹。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前,铱星公司也从来没有移动过卫星,因为警告往往不够精确。
这就引出了又一个问题,究竟是无法准确预测卫星相撞更可怕,还是卫星相撞之后产生的碎片云更可怕?
地球变“麻球”
对于太空的长期安全来说,这两者都挺可怕。
不同国家关注此次事故的太空专家态度比较一致:撞击增加了太空轨道中飘浮的垃圾数量,会给未来带来忧患。距地800公里的太空轨道是地面导航卫星和通信卫星的常用轨道,俄太空专家认为,相撞产生的碎片云可能存在一万年,并威胁到在相似轨道中的地球跟踪卫星和气象卫星,甚至可能引发一连串相撞。如果这种情况不加以控制,我们不难想见,将来穿越这片“垃圾区域”将是十分危险的事,而且耗资巨大。
尽管国际空间站处于离地表约354公里的低轨道中,科学家认为空间站内三名宇航员受到碎片威胁还比较小,但太空危险系数却在增加——被太空垃圾、卫星、航天器占据的太空轨道正变得越来越拥堵。
自从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已经有6000颗左右的卫星被送入太空。根据美国忧思科学家联盟截至今年1月21日的统计数据,目前有来自115个国家的905颗人造卫星在地球轨道上运行,其中美国443颗、俄罗斯91颗、中国54颗,最为拥挤的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卫星为366颗,近地轨道(高度在2000公里以下的近圆形轨道)上有442颗。
最令人担心的是数不清楚的太空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