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座庙
天竺有位僧人叫跋陀(bá tuó),他看着身边一同修行的人都一一得道了,可自己还是证悟不了,因此有了轻生念头。一位得道的朋友劝导跋陀,“修道讲缘,你的缘分在震旦(印度语:大中国国境),去那里等待机缘吧。”于是他跋山涉水到了中国。醉心佛学的魏孝文帝听说跋陀是天竺来的僧人,满心欢喜接待他,专门给他修了一个院子,供他静修。一次有人路过跋陀院子,看见里头大冒火光,急忙找人救火。一众人到了以后发现根本不是着火,而是正在静修念经的跋陀身上发出了耀眼灵光。这事一传十、十传百,把他的名声越传越大。跋陀为了逃离纷扰,每天一早就到嵩山里修佛,到天黑才回来。孝文帝知道了以后,就令人在嵩山少室山的一片密林里建了一座寺院,让跋陀继续清修。这座少室山密林中的寺庙就改名为“少林寺”。

几十年后,少林寺又迎来了一位天竺高僧,达摩。达摩得道后不知道该去哪里传法,他师傅跟他说,“你跟震旦有缘,去那里传法吧。”于是他就来了。达摩先是拜访了南朝梁武帝。当时中国普遍在修“小乘佛法”,更强调自我修行解脱,有的人修佛只是为了在乱世中寻找心灵寄托,梁武帝则很在乎自己做了多少功德。一见到达摩就问他,自己修了这么多寺庙宝塔,能积多少功德?

达摩来中国为的是普渡众生,传播“大乘佛教”。听梁武帝这一问,心里就清楚话不投机,于是悄悄离开,继续北上。梁武帝很想把达摩留在身边继续讨教,于是派人紧追其后。达摩被追到长江边上,正愁着怎么渡江时,见到一位老妇,于是问她借了一根芦苇,踩着这根芦苇就渡过了猛江。达摩最后来到深隐密林的少林寺,找了一处山洞落迹面壁。达摩一坐就是九年,最后他想出了一套让中国人愿意接受的佛法,也就是中国最早的禅宗。禅宗不立文字,只要了解自己的心性,慢慢找回与生俱来的佛性,终能成正果。达摩这一套方法让修佛悟性的门槛变低,越来越多人慕名去找这位天竺高僧求道,这种禅修很快也变成了一种流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