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今天,小编带领大家一起走近,巩县第一个中共农村党支部成立地——西村秉礼学校追寻红色记忆,感悟红色精神!
01、坚如磐石的信仰
秉礼学校位于巩义市西村镇西村村东门里,是巩县第一个中共农村党支部成立地,它高墙耸立,屋檐飞拱,整体呈封闭式,防卫功能非常突出。
秉礼学校坐北朝南,占地28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三层教学楼,正方体,砖木结构,群众称之为“方楼”。配套建筑有8孔砖券窑,西边5孔,东南3孔,为教师办公和学生住宿之地,是巩义市文物保护单位。
02、树立一座座精神丰碑
1933年,中共地下党员赵建宇任秉礼学校校长,大力聘请王桂五、郑文升、徐宝森等共产党员和党外进步人士到校任教。值民族危机深重、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之际,秉礼学校师生以学校为阵地,开展革命活动,宣扬进步理论,下乡公开演出,号召民众抗日,同时举办夜校,传播革命思想,开展农运工作。
1938年6月巩县第一个中共农村党支部在秉礼学校建立,1939年元月中共巩县委员会在此成立,在县委领导下,众多学生接受革命洗礼,成为共产党员,把革命火种带往四方,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03、信仰之光照亮前行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从秉礼学校党支部走出来的王桂五,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任命的八名最高检察院检察员之一,被誉为中国检察理论主要奠基人。徐宝森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机局党委书记,李景文任济南五三研究所党委书记,一些学生党员也在不同岗位上为新中国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发源于秉礼学校党支部的巩县基层党组织,继续肩负起了新的历史使命。
一座秉礼学校,几间砖券窑洞,见证了八十年前早期共产党员在西村土地上传播革命真理、孕育革命星火的峥嵘岁月。 时空切换,改变的是砖石斑驳、屋檐坍圮,不变的是红色精神、为民初衷。
往昔峥嵘,岁月流金,热血沸腾,奋进朝夕。方楼的故事历久而弥新,党史的光辉璀璨而恒远。西村秉礼学校党支部是巩义的灯塔,是巩义的红船,是巩义党建的红色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