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出行资讯 >> 正文
跟着诺贝尔文学奖去旅行 到莫言的家乡看一看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2-10-12 来源:河南旅游资讯网 点击次数:

    民风民俗

跟着诺贝尔文学奖去旅行  到莫言的家乡看一看

《红高粱》之青纱帐里的故事

    高密市的民风属齐俗范围,其特点深沉、豪放、阔达、文明。既有东北的侠义之风,也有中原人的稳健深沉,还不乏南方人的明快、机智。但由于独特的地理条件,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民情繁杂,民俗差异大,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春节,俗称过年。腊八过后,人们择"吉日"大扫除,粉刷墙壁,洗澡理发,做新衣,以示辞旧迎新。家家做馒头、蒸年糕,取意"年年高"。添买新碗筷,寓意增添人口。做豆腐,借"都福"之谐音,希求全家幸福。买画,象征"连年有余"。城区居民,以大绿豆为主料,用油炒白菜帮块、胡萝卜块、瘦猪肉块以及虾米、木耳等,加猪蹄汤冷却凝结,做"绿豆菜",象征丰满吉祥。乡间农民,多生豆芽菜或用胡萝卜丝、粉条、菠菜梗或芫荽梗等做"合菜",取意"全家合睦"。猪头、糖果和海产品等,旧时多为富人享用,现在已为城乡居民普通年货。

    除夕,家家挂年画,贴春联。午后,上坟祭祖。傍晚,到街头"接财神"。入夜,秉烛焚香,灯火通明,人们通夜不眠,称"守岁"。凌晨五更,吃饺子,辞旧迎新。一般吃用豆腐、粉条和菠菜为馅的素饺子。有的饺子里包上铜钱(现用硬币),谁吃到就意味着来年发财。此时,家家灯烛辉煌,鞭炮齐鸣,祭天地,祀祖宗,然后,晚辈给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向晚辈分叩头钱,称"压岁钱"。

    二月二,家家吃炒豆,有黄豆、黑豆、地瓜豆和糕豆,麻花以及用小麦面做的“琪子”等多种。家家早起在院内、街门口和场院,用草木灰画大圆圈,中画"十"字,放五谷杂粮,俗称"打囤子",祈求丰收。 清明节,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人们多吃冷饭。节前,给祖坟添土,称"春祭"。节日早上吃鸡子、单饼,喝高粱米稀饭。儿童头戴柳条松枝。妇女于日出前到郊外"踏青",祈求一年不害脚痛。城乡住户多竖秋千,供青年男女荡秋千献技。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人们吃粽子。是日,家家门窗插艾枝,小孩手脚腕带五色线,成人喝雄黄酒,意为消瘟避邪。 每逢农历七月二十一至二十三,高密人有过“财神会”的习俗,尤其是个体户,到了傍晚迎财神,放鞭炮礼花,家中摆供,大家一起喝酒。

跟着诺贝尔文学奖去旅行  到莫言的家乡看一看

《红高粱》之婚嫁习俗

    秋祭,农历十月初一,人们上坟祭祖。旧时,因农事已了,节后长工下工。现在,人们为庆丰收,家家改善生活。 冬至,民间上坟祭祖,吃饺子。家长宴请私塾师傅,表示敬意,并商定来年的聘酬事宜。

    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早上,家家户户喝多种杂粮加大枣、花生米煮的粥,称"腊八粥"。俗说:喝了腊八粥,就把年来数。解放前,债主多于是日开出帐条,送交欠债户,所谓"腊八送信,辞灶蹲门"。 辞灶,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旧时俗传送灶君上天禀报,故称"辞灶"。晚上人们用麦芽糖果等供奉灶君,口里念叨:"灶王灶王,快上天堂,少说是非,多带钱粮"。

    丧葬,旧时,病人弥留之际,儿女请邻人帮忙为病人净面,着新衣。说起丧葬,大家应该都对电影《红高粱》里巩俐和姜文那场哭丧记忆深刻。病人咽气,全家举哀。亲属到土地庙或城隍庙"报庙"。后由长子手执扎枪,站在矮桌上,为死者"指路"。丧家门上贴白纸,门前悬灵幡。死者尸体由儿女亲属抬入棺内,盖棺封口,置于当门屋的北侧,外加遮灵帐。儿女守灵,亲友吊唁,一般守三日。父母死亡,儿女穿白孝衫,鞋上裱白布,戴孝帽、腰束顷(麻)绳,手执柳木哀杖。夫亡,妻穿白戴孝;妻亡,夫不戴孝,儿、孙按辈份穿孝服。 旧俗葬期无定时,贫者薄棺速葬,无钱买棺者,用秫秸箔裹尸体,当日埋葬在义田里。富者棺厚迟葬,在家停放棺材有长近一二年之久的。举行葬仪,称"出殡"。门口和堂屋撑布棚,陈设香案、祭品,亲友吊唁。近亲到屋内灵前哭吊,远亲在供桌前哭吊。午后起灵,家人亲友随灵哭送。长子至路口摔盆。至墓地,下棺入穴,将火罐和五谷囤放入穴壁旁孔内,用砖砌严墓门,上覆土成丘,插一把秫秸,即成新坟。葬后三日圆坟致祭。此后,"五七"、"百日"、"周年"、"三周年"、"九周年"均要致祭。 祭祖,旧时,富家各家族每年春秋时节,定期举行祭祀。

跟着诺贝尔文学奖去旅行  到莫言的家乡看一看

莫言和《红高粱》剧组人员

    家祭,凡死者去世之日(称"周年",10年以后改称"忌辰")和每年的春节、清明、端午、冬至,家人在家设供祭祀祖先,以示追念之忱。 祠祭,各大户均有公祭的处所──祠堂或家庙,设置始祖以下几代的牌位,平日以精制的木套套之,放在"主楼"里;乡间设"影房"置"轴子"或称"家堂"(上写死者姓名)。平日卷起,放在木盒里,每年除夕,城户由长者请出牌位摆好,叫"请主";乡下由长者挂好"轴子",叫"挂影"。当晚摆丰厚供品祭奠。正月初一早晨,周族男人齐集祠堂、影房,按辈次排列,长者上香,带领后辈叩头。初二(或初三),藏主、落影。

    消夏晚会,1986年夏,高密县政府在城区内主要广场举办电影、歌舞、戏剧演唱消夏晚会,让城区居民愉快度过一个炎热的夏天,深受群众欢迎。多年后已成为市民自觉行动,每到夏日,专业剧团、电影公司、民间演出团队、街道居民均举办各种不同形式的消夏晚会。政久成俗深入人心,也成了民俗。

发表评论: 】 
(作者:丁永丰 责任编辑:丁永丰)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