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扑灰年画
山东高密扑灰年画是世界上独特的画种,被誉为“中国一绝”,不仅仅是全国独此一家,更重要的是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工艺制作过程和艺术特点,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扑灰年画,起源于明朝成化年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扑灰年画的制作过程为:取一段柳枝烧成炭条,在宣纸上勾出所需年画轮廓,然后用另一张宣纸铺在上面扑抹,扑灰起稿后,开始手绘,通过“黑笔勾边”、“平面涂色”、“粉脸”、“赋彩”、“描金”、“涂明油”等工序,将年画完成。据一位民间老艺人讲,画一幅仕女图需三至五天时间。由于整套工序都带有“抹”的味道,所以高密扑灰年画又俗称“抹画子”。
扑灰年画挥洒豪放、稚拙粗犷、古朴典雅,兼工重写是它的精髓。在题材选择上,画师们注重掌握老百姓的普遍心理和审美情趣,围绕祈求美满幸福、长寿如意等共同之愿望,广开创作题材,将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等创作于年画中,寓意启迪世。
聂家庄泥塑
聂家庄泥塑历史悠久,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有“聂家庄,朝南门,家家户户捏泥人”的说法。聂家庄泥塑不断改进,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形、色、声、动四大特点。形,是因题材广泛,造型优美,形象多样;色,失色彩鲜艳,艳而不俗;声,是有叫有鼓,能叫能听;动,是设计巧妙,动作有趣。泥塑与剪纸、扑灰年画并称“三绝”,为广大收藏受好者所收藏。
高密剪纸
高密剪纸,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南北文化的相互影响渗透,使高密剪纸集江南玲珑剔透与江北淳朴浑厚于一身,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以其巧妙的构思,稚拙的造型,刚劲的线条,盎然的意趣而技压群芳,独树一帜,饮誉海外,成为民间艺术爱好者收藏之珍品。高密剪纸,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花草虫鱼、飞禽走兽和人物皆可入剪。所剪事物,大多取材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戏曲故事,象征性强,造型朴实夸张,粗犷中见清秀,拙朴中藏精巧,反映出独到的民族审美观。其中有不少诸如《十二生肖图》、水浒《一百单八将》、《百牛图》的上品。尤其是动物剪纸,构思浪漫而不失真,造型严谨而不拘泥。97'牛年全国生肖邮票图案即从高密民间剪纸中所选。1994年高密被评为“全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其剪纸已被日本、美国、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及国内诸多民间艺术爱好者所收藏。
高密茂腔
茂腔原是流行于胶东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当地群众喜爱,被誉为“胶东之花”。传说系因一周姓尼姑演唱而得名,又称"肘子鼓",据说是因民间艺人肘悬小鼓拍击节奏演唱而得名。茂腔大约在清代道光年间已广泛流传于山东半岛一带,流传过程中吸收本地花鼓秧歌等唱腔和形式形成"本肘鼓",意指本来的肘鼓子调,也可理解为本地流行的肘鼓子调。其特点为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乡土气息浓郁,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应用价值。2006年5月,高密茂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评为“和谐高密十个亮点”之一。和高密三绝一起称为“高密四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