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峰会的晚宴菜单曝光后,惊爆众人眼球。晚宴菜单14道菜,都以杭帮菜为主。
那些最具代表性的杭帮菜,忽然就叫我想起了汴京,是的,是开封,南宋迁走之前的北宋都城,我在《杭帮菜中的开封风味》(刊发于7月23日《汴梁晚报》人文周刊)中已经提过。当年南下的汴京人所带去的烹饪方法,采用了“南料北烹”的制作方式,既保留了江南鱼米之乡的特色和优势,又满足了南渡臣民北望中原的思乡情结,把中国的古代菜肴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西湖醋鱼与糖醋熘鱼
暂且不论西湖醋鱼有几个版本,唯一不变的是它与北宋的密切关系。西湖醋鱼,又叫“叔嫂传珍”,是一个励志故事,更是一段优美传说。汪国真曾有这样的诗句:“凡是遥远的地方/对我们都有诱惑/不是诱惑于美丽/就是诱惑于传说。”西湖醋鱼带给我们的是美味中的传说,文化加美食就成了经典。西湖醋鱼的做法也随着“叔嫂传珍”这个故事传开了,并日趋精美,成为杭州的传统名菜。西湖醋鱼在清末,以西湖楼外楼菜馆所烹制者最负盛名,楼外楼西湖醋鱼以鲜活之西湖鲲鱼为主料,现捕现杀现烹,佐以糖、醋,调以山粉,融合鲜、甜、酸三味,鱼肉既不生又不老,带有蟹肉滋味,铺在鱼上的糖醋汁平滑光亮。
《西湖览胜》一书说“西湖醋鱼”原叫“醋熘鱼”,早在南宋就已脍炙人口。“亏君有此调和手,识得当年宋嫂无?”这是以烹调西湖醋鱼闻名的杭州“楼外楼”菜馆的壁上题诗。“宋嫂”即宋五嫂,是烹制醋熘鱼的能手,《梦粱录》《武林旧事》中都提到过她。
这宋五嫂原来住在汴京,北宋末年,在汴京城里开个小酒店,做醋熘鱼和鱼羹出了名。金兵占领开封之后,就迁到了杭州,宋五嫂随之迁到杭州钱塘门外继续开酒店。烹出的醋熘鱼、鱼羹不减当年。一次,南宋皇帝高宗派人请宋五嫂做一道醋熘鱼和一碗鱼羹,高宗品尝后觉得味道确实鲜美异常,遂派御膳房厨师向宋五嫂学艺。但宋五嫂的绝技不传外人。此后,宋五嫂的名声更大。此事在《梦粱录》《都城纪胜》等文献中都要记载。只是当年的宋五嫂在汴京用的是黄河鲤鱼,到了杭州就地取材,选用西湖鲲鱼。
“糖醋软熘鲤鱼焙面”是豫菜名菜,由糖醋软熘鲤鱼和焙面两部分组成。糖醋鱼在北宋时期就已成名。焙面又称龙须面,据《如梦录》载,明清年间,开封人谓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为“龙抬头”之日,民间以龙须面(细面条)作为礼品相互馈赠,龙须面原为煮制。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光绪与慈禧等人至开封,适逢慈禧66岁生日,开封巡抚衙门为了祝寿,将龙须面与熘鱼搭配,改为焙制,始称焙面。1935年前后,面条改炸制,仍叫焙面。制作的时候将鲤鱼宰杀治净,剪去划翅和背鳍,用坡刀将鱼的两面剞成瓦楞纹。将鸡蛋打散放入碗内,加盐少许及干淀粉拌匀,在鱼身上抹匀。面粉加水和匀,揉透,拉成细面,经油锅炸黄,盛起装盘。炒锅烧热,下油,烧至六成热,将鱼入锅炸,至金黄色时取出,放在炸好的面上。锅内留油少许,下葱花、糖、醋、酒、鲜汤,烧沸后,下湿淀粉勾芡,淋上麻油少许,出锅浇在鱼和焙面上即成。成菜色泽柿红,外酥里嫩,酸甜适口,焙面酥脆。西湖醋鱼和开封的糖醋熘鱼是一脉相承的。
杭州叫花童鸡与汴京叫花鸡
叫花童鸡浙江杭州名菜,也称“杭州煨鸡”。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叫花子在饥寒交迫中昏倒野外,其同伴生起火堆使他苏醒,又弄来一只鸡烤给他吃,但没有用具怎么烧制呢?同伴急中生智,用烂泥把鸡包起来,放入火堆中烧烤,烧了好久,把泥敲开,不仅鸡毛脱净,而且异常好吃,从此传开。后来,杭州的菜馆吸收了这一经验并加以改进,采用萧山地方良种鸡(越鸡)和绍酒等辅料,将整只嫩鸡腹内填满猪腿肉、川冬菜与葱姜、八角等调料和香料,再用荷叶、箬壳等分层包好鸡身,然后用绍酒搅拌用泥裹好,放入文火中烧烤三四小时即成。香味扑鼻,肉酥烂离骨,食不嵌齿,风味独特。
另一个版本是说,1624年某一日,江南名妓柳如是从淞江专程拜访名士钱谦益,钱设宴款待,席中有“泥烤鸡”一菜,酥烂脱骨,香气四溢,钱满面春风地问柳:“虞山风味如何?”柳用象牙筷指着鸡说:“终身宁食虞山鸡,不吃一日淞江鱼。”并当场命名为“叫花鸡”。
开封关于叫花鸡的传说年代更早一些:相传北宋初年,一名落第秀才到汴京寻亲,屡寻不着,盘缠已尽,流落街头,饥寒交迫,无奈中偷鸡一只到郊外用黄泥裹之,枯树烤制,不意其味鲜美。后秀才经人指点,终于找到亲戚,投其门下做官,仕途畅通。每得意之时,总不忘当年烤鸡,逢年过节便宴请宾朋,亲手烤制,以志不忘落魄之时。食者无不称美,回去后竞相仿效,一时名噪汴京。开封叫花鸡成菜则皮色光亮金黄,异香扑鼻,鸡肉酥烂,味透而嫩,原汁原味,味道极鲜美,深受人们青睐。后来此方传遍开封民间,竞相仿制。在饭店、酒楼,又经历代厨师的不断改进,使这道菜更加完美,成为一道名菜,不但名噪汴京,还蜚声海内外,传到各地,当然也有杭州了。
一脉相承的小笼包子
其实杭州小笼包子拷贝的是古代开封的工艺,这话可是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中介绍的。早在五代后周,汴京城闾阖门外的张手美家做的包子是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包子,张手美家在伏日制售的有一种叫“绿荷包子”名冠汴京。到了北宋包子更是种类繁多,孟元老一句“诸色包子”就概括了包子品种之多。公元1015年,宋仁宗诞辰那天,真宗赵恒十分高兴,群臣称贺,真宗命御厨造“包子以赐臣下”。蔡京府内包包子的厨娘竟然有严格的分工,流水线般各负责一段,有择菜的,有和面的,有调馅儿的,有擀皮儿的,分工精细,蔡太师家的包子一定很好吃。
杭州和汴京,两座城市南北相望,一如两宋南北牵挂一样,小笼包子不论古代或者当代,都是这两座城市的著名小吃。包子哪里都有,能够吃出历史、吃出乡愁的还是汴京吧。最忆是杭州,杭州人最忆的是汴京。曾经,用几百年一直去消解故国北望的乡愁,把思念融入食物,把记忆埋进味蕾,一生又一世,一世又一生,所以,不但在开封寻找北宋,还要到杭州寻味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