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条做菜结良缘
过去在洛阳山区红薯种植面积大,很多山民的口粮以红薯为主,但只吃红薯,一则单调,二则红薯难以久放。因此,洛阳人就想法巧吃红薯,主要做法就是把红薯进行加工粉碎,提取其中的粉芡。粉芡有多种用途,如做粉条、凉粉,用粉芡和粉条做扁垛、焦炸丸,还可以作为多种汤菜的辅料。沉淀了粉芡的红薯水,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会变酸,可以做洛阳浆面条用的浆;剩下的粉渣可以食用或当作饲料。
做红薯粉条,要先将干粉芡加水,搅匀,在锅中熬成糊状。然后,将粉糊放入带细孔的瓢中,将其流入开水锅中,就成为粉条。将粉条捞出,在冷水中冷却,再将其晒干。用粉条可做成很多种菜,最有名的是粉条蒸肉,据传此菜是明末洛阳才女吕维芝创造并制作的。
明末洛阳名儒吕孔学有一子二女,其子便是名士吕维祺,其小女名维芝,知书达理。吕孔学想为其选一佳婿,遂将李献廷等四个洛阳青年才俊请到家中,由其暗中观看挑选。
吕维芝用粉条、肉沫做了一份蒸肉,请四个才子以此赋诗,其他人都借此菜赞誉吕维芝,而李献廷则不同,他以此菜为题作了一首看似浅显却内涵深刻的诗:“肉食食肉思菜蔬,布衣蔬食亦知书。肉蔬混元一菜肴,谁知食礼隐此物。”此诗借此菜将“肉食者”(统治者)和布衣蔬食的普通大众的关系作了深刻阐述,只有二者混为一体,方合治国之礼。此诗符合吕维芝做此菜的原意,通过此菜,李献廷与吕维芝喜结良缘。
西府菜中红薯香
传统洛阳菜系,原称西府菜,其中的蜜汁红薯、假海参、炒扁垛、焦炸丸等都是用红薯或粉条、粉芡做的。
提起焦炸丸,老洛阳人会讲这样一个故事。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南游洛阳。乾隆皇帝一行到洛阳香山时,正是九月,秋高气爽,枫叶如染,古寺生香。在这里,他挥毫泼墨,赋诗两首。如今,刻有该诗的御诗碑仍保存于寺中。乾隆皇帝要在寺内用膳,寺院住持得知皇上爱吃酸甜味的樱桃肉,于是便让寺内厨师用洛阳出产的红薯粉条做了一道“素樱桃肉”。乾隆皇帝品尝后,觉得此菜状似樱桃,外焦里香,十分可口,不由得连连称赞,并乘兴当场赐名“洛阳焦炸丸”。从此,这道菜便在民间广为流传。
这则传说是真是假,已很难考证。但是,焦炸丸由洛阳民间厨艺高手创造并制作,这是无疑的。旧时,乡间办红白喜事,由于经济团难,买的肉极少,这就需要主厨发挥聪明才智,粉条、粉芡等都派上大用场。厨师们创造并制作了一道独特的菜,名叫松肉。其做法是,将粉条炮制后剁碎,加上肉沫,然后勾芡,铺在肉皮上蒸制即成。用松肉代替肉类使用,可做扣碗,也可做汤。
粉条适合与其他菜同炖。在洛阳,有六月初一过小年的说法,特别是在农村,更为重视。当天,人们都会高高兴兴地吃上一顿用肉、青菜、粉条、海带制作而成的“杂烩菜”。用粉条做包子、饺子的馅儿料,也是很普遍的。而在酷暑之时,吃一碟大蒜调红薯凉粉,是极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