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西游记》被拍成电视连续剧后,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轰动。尤其是《西游记》续集的播出。让人们在大饱眼福之余,更对镜头中的奇山秀水赞叹不已。多方打听才知《西游记》续集的 拍摄地就在河南省驻马店市的嵖岈山。
嵖岈山何以被选为《西游记》续集的外景地呢?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嵖岈山与《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先生有着独特的历史渊源。淮安才子吴承恩生前何以与嵖岈山结下不解之缘呢?最近,笔者在江苏省淮安市的吴承恩故居多方采访,查阅大量典籍,确认:吴承恩创作《西游记》故事的源头就在嵖岈山,石猴就是孙悟空的化身,嵖岈山就是花果山。
(一)吴承恩登上嵖岈山,观天地造化,抒胸中块垒,始作《西游记》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县)人。吴承恩一生坎坷,在科举场上很不得志,直到40岁才得了个“岁贡生”。吴承恩才华横溢,但终因官场郁郁不得志,晚年归隐后放浪诗酒,开始倾心创作《西游记》。其实在下笔创作《西游记》前,吴承恩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打腹稿,经常向家人、朋友讲述创作《西游记》的情节、故事。嘉靖四十三年,吴承恩被委以浙江长兴县丞。其间吴承恩结识了湖州府长兴人徐中行,两人成了莫逆之交。 徐中行任河南汝宁知府期间,遍游天中胜景。当他结识吴承恩之后,听说吴承恩在写作一部奇书,名曰《西游记》,十分赞赏。他多次向吴承恩讲述汝宁府境内的嵖岈山景色,并推荐道:“写《西游记》”不可不走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可不到嵖岈山,那真是个风景绝妙的好去处啊!”
后来吴承恩因私自开仓放粮,赈济灾民被弹刻下狱。徐中行设法救吴承思出狱并劝他远行以避祸。吴承恩问行往何处,徐中行说:“可往河南汝宁府嵖岈山,—来避祸,二来可激发创作《西游记》的灵感。”
后吴承恩由扬州抵南京,乘船溯江而上到达武汉,再由京汉故道骑驴至汝宁府地,终于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秋天,登上了嵖岈山。
金秋的嵖岈山格外迷人,危峦耸峙,群峰叠翠,风虚则鸣,层林尽染,犹如仙山琼阁。吴承思兴致勃发,当他步入石猴院时,不禁一下子惊呆了。面前这天造地设、惟妙惟肖的石猴形象如同黄钟大吕撞开了他酝酿创作《西游记》的艺术闸门,吴承恩感到是冥冥之中的上神指引他来此仙山,与这石猴进行历史性会面的,不禁热血沸腾。随行的椎夫见他如痴如醉的模样,便向他绘声绘色地讲述了石猴的传说。相传碴蚜山的石猴约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是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 政历二十四气而长成的,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封所设。这个石猴受天真地秀、日月精华,又得仙人指点,久而久之就会了七十二般变化。这石猴颇通人性,心地善良,被山上的猴们尊为王。这猴王经常变成农人来到山下帮助穷苦百姓做事,很受百姓们的欢迎。嵖岈山下有个海眼,直通东海,这石猴就是从这海眼里钻到东海龙王那里,向龙王借得了如意金箍棒的,如今金箍捧就插在背后里。当然,砍樵人还向吴承恩讲了许多关于石猴的传说,直说得吴承恩心驰神往,情不能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