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草庐的左侧是野云庵,据传这里是诸葛亮当年会友的地方。庵内塑有诸葛亮和其密友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徐元直聚会讨论诗书时的热闹场景,四人中或坐或站、或言词激昂,或凝神倾听,十分传神地再现了一幅动人的历史画面。自野云庵前行十数米,便来到了半月台,相传这里是诸葛亮夜观星相的地方。沿梯道盘旋而上,伫立于高约数丈的花样平台,凭栏眺望远山近景,胸中陡然涌腾起万丈历史烟云,遥想先生当年“汉月镂空昭碧天,凭高一望净寒烟,山围水匝林稍见,待酌流霞候月圆”时的动人情态,无限敬仰之情在心中油然而生。半月台下面的老龙洞,洞体古朴简陋然则极具幽玄诡秘之气,洞壁上的石雕龙头,其造型、意象之生动传神,令人自然联想到诸葛先生这一“千古人龙”。半月台右侧,也即诸葛草庐的后门正前方,是一古朴精致的石券拱桥,轻若飞虹卧波,世人谓之“小虹桥”。桥下碧水清幽,三五丛绿荷亭亭玉立,其间怒放着数朵令箭荷花,似在向游人述说着卧龙先生的高洁情操。复往前行,一座玲珑假山兀自突起于视野之中,“抱膝石”与“梁父岩”悉皆隐现其间。陈寿《三国志》云:“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联想孔明当年于月夜花香中抱膝长咏“梁父吟”时的情景,该是何等美妙,何等的富有诗意!
穿过假山,迎面便是武侯祠内的最高建筑宁远楼,也叫清风楼,据传为诸葛亮寓居南阳时的书斋旧址。“宁远楼”字匾位于正脊中间麒麟座上,楼面阔五间,下有回廊,门额为清嘉庆十四年南阳知府张传金所题的“万古云霄”字匾。“万古云霄”源出于杜甫的《咏怀古迹》诗:“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楼上置诸葛亮抱膝长吟塑像,其像神态飘逸,安闲自若,十分传神地勾勒出诸葛先生大气磅礴虚怀若谷的精神风貌。宁远楼正间两侧均为阁楼,登高远眺,但见紫山耸秀,万木葱茏,四方胜景一览无余,让人平添一股思国忧民的浩荡之气!
武侯祠北路入垂花门即三顾祠院。该祠院建成于清康熙年间,门额“三顾祠”为今人卢嘉锡所书,门柱上悬挂着“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的对联。三顾祠内翠柏森然,碧草如茵,整座庭院宏敞幽深。过射圃亭,正前方为一硬山建筑,即关张殿。殿内立有关羽张飞贴金塑像,关羽赤面凤眼,美髯垂胸,雄姿威风,若帝若神;张飞面色漆黑,豹头环眼,匾额上的四个大字“目无魏吴”便是二位将军威猛无敌的生动写照。“三顾堂”位居关张殿后,是刘备三顾茅庐时与诸葛亮对话的纪念性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木步架与硬山砖墙组合,古朴素雅,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其前出廊,殿内有刘备、诸葛亮对话的塑像,二者分宾主而坐,书童侍立侧旁,再现了备亮一番晤对纵论天下的动人场景,明陈正伦《卧龙岗》诗云:“君臣一晤交投厚,宇宙三分割据雄。”三顾晤对正可谓一次历史性的经典会谈,为历代后人津津乐道,遂成千古美谈。
走出武侯祠,已是夕阳西下之时,回望巍峨庄严的诸葛山门,我们心中涌动着“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万千感慨。日月沧桑若过眼烟云,岁年更替又如白驹过隙,然而诸葛先生的英名却像万古不死的江河一样,奔流在历史的大地与天空之间,永存于生生不息的后人心头!“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拥有如此辉煌的短暂人生,我们想,诸葛先生生当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