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永远是灰蒙蒙的,无论是城市,还是天空、山水、草木。千百年来,从巴人古国到陪都,也许是有太多的沉淀,灰色成了重庆的主色调,你走到哪里,都无法摆脱。第一次到磁器口,惊讶的不是它的古老,而是它的灰色,从长长的石板路,到破落的墙、残缺的瓦,甚至于茶楼中静静坐着的茶客,连好吃得不得了的磁器口豆花也都暗灰暗灰的。
这座城市就像是水墨画,平平凡凡的后面总有许许多多说不清、道不明的耐人寻味,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一座山与一棵树
初到重庆,重庆的朋友肯定会做的一件事就是请你上南山,而且往往是在晚上。南山的泉水鸡是重庆的招牌菜之一,其名字的由来已经难于说清楚了,重庆人有多种说法,不管是泉水养的鸡也好,还是泉水做的鸡也罢,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泉水鸡的味道,如同泉水般鲜美,百吃不厌。
吃饱喝足后,在下山的路上,重庆的朋友一定会让你在“一棵树”停一停,带你欣赏欣赏重庆的夜景。从“一棵树”的观景台上望去,渝中半岛就像一只巨大的江轮,在漆黑的夜幕中逆江乘风而上,将滚滚东逝的长江劈成两半,一半成了嘉陵江,另一半成了金沙江。滨江路像两条彩带,漂在江上,将滔滔江水染得五彩缤纷,斑驳陆离。山间点缀着的星星点点,在清凉的晚风中如同天堂。这时即便没有《My heart will go on》幽绵凄切的旋律,你也会恨不得站到朝天门码头的栏杆上,张开双臂,有要飞的感觉。
夜得很另类
对所有的外地人,重庆人总喜欢问:“你看重庆的夜景像不像香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千差万别,可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像,像香港停电的时候。”我不知道重庆人为什么喜欢拿香港作比较?重庆人还喜欢将滨江路说成重庆的外滩,总想往人家身上靠,却又总让人感觉多多少少缺少点底气。在我看来,重庆的夜是那么的另类的美,美得就像走进一幅泼墨大写意山水里,朦胧中透着诗意,沉醉中还能意识到几分自然的清醒。你没法用语言来描述,也没法用词汇来定义。融进这山这水中,人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觉,不同的体味,这岂是灯火阑珊所能替代的?
索道穿行时光
过江索道是重庆特有的城市交通工具,电影《周渔的火车》有好多镜头就是在重庆的索道上拍的。每次坐在索道车里,望着脚下幽黄的江水,我就会想起电影里的那句诗,“仙湖,美丽的青瓷,在我的手中柔软得如同你的肌肤。”从新华路上的长江索道过去,江面并不宽,只要短短的几分钟,就可以到达对岸。走出索道,时间仿佛已经倒退了30年,刚刚还在时髦的潮流中徜徉,一下便回到了灰头土脸的小镇,满眼是低矮破旧的厂房和民房,一切的距离就那么近,近得你都来不及反应。除了吃惊,你还能做什么?去寻找你质朴、遥远的仙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