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公众版首页 >> 旅游了·秀 >> 美文欣赏 >> 正文
古墓探影——北邙山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08-8-5 来源:网络来源 点击次数:
   

   “鬼啊!”琳掩面大叫起来,我也是一惊,于是我俩双双跑出了这座宋墓,相对无言足有半分钟。鬼又不是什么“阿堵物”为什么会让人们如此的闻之色变呢?缓过神来的我,给琳说起,我听到的关于鬼的来历故事。

  那还要从上古时代,轩辕黄帝与南方的蚩尤的涿鹿之战说起。想当年,黄帝和蚩尤为争黄河的地盘,各带一帮兄弟发生火拼。开始的时候是九黎的蚩尤大占上风,连败了黄帝九次还死死不放,一直渡过了黄河,追到黄帝的老巢涿鹿。黄帝背城一战,在眼看就要完蛋的时候,终于率先使用了“生化武器”——(黄帝令人将东海流波山上的怪兽“夔”捉回来,并把它的皮剥下来做成了鼓面;又派人将森林中的雷兽捉来,从它身上抽出一根最大的骨头当鼓槌。)一敲这面鼓,方圆500里都听得到。最后的决战开始了,蚩尤顶着牛角带头冲锋,奋勇战斗,但对皇帝的新武器准备不足,被鼓声震倒,不幸牺牲。双方的士兵为了他的遗体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最终各得一半,首级归了黄帝。看着这个把自己打的如此狼狈的敌人的头颅,黄帝感到又高兴又敬畏,于是细心地将蚩尤的头皮整个剥了下来(完整的,从脖子到头顶),洗干净后罩到一个竹笼子上,以后打仗时就把它摆到军队前列作为战神图腾,从此黄帝百战百胜。这个套着头皮的竹笼子,被黄帝叫作“鬼”,这就是“鬼”一字的来历。到后来传来传去的,就没什么人知道“鬼”到底是什么东东了,只知道是一种很吓人,看到了就要跑的怪物。

  好像跑题了啊,您要问那宋墓墙上的“鬼"到底是何物? 买张火车票,自己去洛阳看看吧,呵呵。

 惊艳密室

   转了一个圈子,又回到了汉墓的地界,那个看守古墓的女人还在,一回生二回熟了嘛,于是她主动上前来和我们打了招呼,并暗示我们有好东西可以看,不过自然是要进些“人事”。大家都是在江湖上混的,当然要明白钱财虽是身外之物,却又是办事的敲门砖的道理。于是,古墓女在左手边的墙边轻轻一按,我们身后的墙豁然而开,果然有机关,我又习惯性地向前跳开,还好没有传说的暗器飞出。这时,古墓女拉了琳已经进入了密室,我又看了看地形,没发现不妥,于是也跟着到屋内。密室不大,七八平米左右,里面一件青铜器,几件唐三彩,十几件瓷器和扫把、墩布、方便面挤在一起。

   古墓女随便拿了只青花瓷瓶,在我眼前晃了一下,说道:“这个是宋代的汝窑的上品,不过底坏了,要不……”

   我俩规规矩矩地对这瓷瓶行了注目礼。她又抄出一匹半米来高的三彩大马,只见杏黄的马身,叶绿的鞍镫,猩红的配饰把三种颜色调和均匀,工整细腻,线条流畅,丰满圆浑,生动传神,虽处在暗密的灯光之下,却仍掩不住绚丽的光泽。女人只是轻轻摇了摇头,没有多说什么。不说,我们却也看得出此物的非凡。这时,琳红着脸小声问古墓女:“我可以摸一下它吗?”古墓女爽快地答应了,于是我俩四只手齐齐地伸出,从马头一直摸到马蹄,我还特别在马屁处拍了两下,才放它回原处。

   最后,古墓女拿出个霉绿斑斓的青铜盆来,这个“盆”和我们日常用的脸盆大小差不多,盆内刻有五条青龙,盆外也刻满了饕餮纹,盆的上沿两侧有一对提耳。女人骄傲地说起了它的来历。这件器物叫“龙洗”是古代盥洗用的铜盆,而这只“龙洗”是从一位北魏皇帝的墓中发现的,除了左边一个提耳稍有瑕疵外,通体完好无损,而就是那一点瑕疵让它与国宝的称号失之交臂。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修补好的“洗”没有被封存在北京历史博物馆里去落灰,却成了洛阳古墓中的头牌珍宝。女人把“龙洗”放在一个矮桌上,从旁边的瓶中,倒了些清水到“龙洗”中。随着水的注入,“洗”中的五条青龙,仿佛也有了生命。这时,古墓女用手蘸了点水,用手掌慢慢地去摩擦盆边的提耳,霎时间,盆里的水喷了起来,足有半米高,还伴随着“嗡嗡”的声音,盆里的青龙,也好像游动了起来,并不时地翻腾跳跃,搅得浪花荡漾,水珠四射。更为神奇的是,喷起的水柱,在空中聚成了一个四边的方型,与下面青铜的圆洗组成了中华标志性的“外圆而内方”。而那嗡嗡声亦有顿挫的节奏,与水声的起落交相呼应,就好像古诗中所描写的诗人在月光笼罩的河岸边听到的乐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而水花溅起的阵阵清凉也扑面轻抚而来,一下子,小小的秘室仿佛从这地下的古墓中消失,交错在时光与空间之中,成了阿波罗的极乐天堂。 

 

发表评论: 】 
(作者: 责任编辑:张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