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公众版首页 >> 旅游了·秀 >> 美文欣赏 >> 正文
大别山郑维山将军故里游记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08-7-10 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 点击次数:

    从县城出发向南行不远,就进入了将军石游览区。将军石在羚羊山的半坡,坐北朝南。我们踏着鹅卵石铺成的坡路向上攀登,眺望四周,远山连绵起伏,耳边鸟鸣阵阵,绿树随风摇动,似乎在欢迎游客的到来。

    “十三岁革命出生入死历经百战功勋赫赫垂青史,十五岁入党赤胆不改一身正气忠心耿耿照后人。”书写在将军亭边的一副长联写照着将军的一生。亭中还有卧石一块,上面简要记叙了将军一生的历程:自幼投身军旅,戎马一生,经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而无败绩;长期担任要职而一生贫寒;死后还要和故乡的山山水水为伴。

    在北面,与将军亭遥遥相对的是一块约有两层楼高的巨石,上面镌刻着“将军石”三个血红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红字折射出耀眼的光芒。将军石为一整体的花岗岩,据说,郑维山将军幼年时常在这里放牛,在将军石下躲风、避雨、小憩,与此石有着依依不舍的感情。建国后,他多次回到家乡,每次都要在将军石下独坐沉思。

    回忆起将军的晚年生活,讲解员的话格外富有感情。2000年4月19日,85岁高龄的郑维山在医院里预感来日无多,在病榻上写下了给党组织的最后一封信:“……我郑重请求,在我不行的时候,适时停止对我的治疗,多节约些医疗经费,也是我对党的最后一次贡献。我一生积蓄无多,请将我最后一个月的工资作为我最后一次党费上交组织,平时积存下来的书籍送给大别山一个学校,供山区的孩子们使用……我死后,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不进八宝山,也不搞任何形式的送别仪式,尸体供医学单位解剖后火化,骨灰撒在大别山屋脊洼的山上。”

    “不搞遗体告别,不进八宝山。”我们感慨于这不寻常的要求。老将军历经万千征战,对革命立有大功,却只要求死后把骨灰撒在这块石头的周围!将军的家人满足了他的遗愿,从此,这块无名的巨石成了将军永恒的墓碑。

    将军石后的羚羊山上,点缀着几面红旗,讲解员告诉我们,那是点将台、红军洞、将军泉等景点,这些人文景观和大别山美丽的自然风光完美结合,让人浮想联翩。

    稍作休息后,我们离开将军石,下山来到将军的故居门前。

    将军故居保存完好,门口是一个碧波荡漾的水塘。这个水塘又名藏枪池,据当地老人回忆,1932年红25军北上抗日临走时,留下近1000支“汉阳造”步枪,少年郑维山帮助父亲和一些革命者用油布包裹住枪支,一部分放入门前的池塘中,一部分放入家里的顶棚上。后来,吴焕先用这批枪支组建了红28军。

    挥别将军故居,回首峻岭之中的将军石,我们不禁在心里默默祈祷:安息吧,将军!您的遗愿已经实现,您的家乡已经走向富强……

发表评论: 】 
(作者: 责任编辑:张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