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1624--1662),原名森,字大木,小名福松,福建省南安县石井村人。父亲郑芝龙,先是海商武装集团的首领,后被明朝政府招抚,当了明朝的官;生母田川氏是日本人。郑成功7岁从日本回国,15岁考中秀才,21岁随父到南京,进太学读书。不久,南京弘光政权垮台,郑芝龙等人拥唐王朱聿键即位福州,改元隆武。郑成功在随父进见隆武帝时,得到隆武帝的赏识,赐姓朱,更名成功,因而被人称为"国姓爷"。他一生主要做了两年大事,一是抗清斗争,二是收复台湾。

抗清斗争
1646年,他的父亲投降清朝,郑成功在泣劝无效的情况下,同其父断绝了关系,并招募兵马,抗击清朝。在叔父郑鸿逵的帮助下,他以福建 金门为基地,建立水陆部队,同年12月,郑成功在福建安平誓师起兵,仍用唐王隆武年号,自称"招封大将军"。在福建南部的小盈岭 海澄等地取得了三次重大胜利,歼灭了驻守福建清军的主力,威震东南。清政府在军事进剿屡屡受挫之后,曾对郑成功多次招降,答应赦罪授官,封海澄公,授靖海将军,均遭郑成功拒绝。清政府招降不成,把郑芝龙由软禁而捉进监狱,让郑芝龙告诉郑成功说,如果不降就把他的亲属全部杀掉。郑成功大义灭亲,反清复明的决 终不为之所动,复信郑芝龙说:"儿昔者再三苦谏而吾父不听,今事已差池,言之何益 设有不幸,儿当缟素复仇,以结忠孝之局而已 "他率领部队北取浙江舟山,南破广东揭阳。南明朝永历皇帝封他为延平王。1655年,清朝定远大将军济渡三万军兵进军福建,结果被郑成功所军兵歼灭于厦门围头海域。1658年,郑成功率领水陆军17万北上,次年进入长江,攻克镇江,包围南京。后中了清军的缓兵之计,败退厦门。
郑成功厦门后,仅以余部又多次打败清军的进攻。清政府认识到郑成功并不是马上可以消灭的,为了限制郑成功的发展,创造条件最后消灭他,发布"迁界令"徙滨海居民入内地,增兵守边";郑成功也认识到"进取不易",于是一个伟大的抱负---驱逐荷兰 收复台湾作为抗清基地,便提到日程上来了。
收复台湾
从1604年起,荷兰殖民者屡次侵占我台 澎, 我福建沿海。1624年,荷兰殖民者在台湾西南浅建立台湾城(热兰遮城,今安平),第二年又侵占了新港社 蚊港,用谎言和15匹粗布骗取了大片土地,修建了赤嵌城(普罗文查城,今台南),以后又从西班牙手里夺取了台湾北部的鸡笼(基隆) 淡水为独霸台湾的殖民者。
1661年初,郑成功乘侵台荷兰殖民军兵力薄弱之际,亲自率领将士2万5千人,战船数百,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在鹿耳门港和禾寮港登上台湾岛。在他登陆的第三天,殖民总揆一派战将阻击,被郑成功的军队打死,再派援军,又被歼灭。在台湾民众的支援下,先夺取荷军防守薄弱的赤嵌城(台南市内),又对防御坚固的首府台湾城(台南市安平镇)长期围困。最后击败荷兰援军,迫使揆一于1662年2月1日签字投降,撤离台湾。被荷兰侵占38年之久的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郑成功废除了荷兰在台湾建立的殖民体制,建立了新的行政机构,为收复和开发台湾作出了重大贡献。郑成功逝时才3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