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容:(1885~1905)中国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家。原名绍陶,又名桂文,字蔚丹(威丹),留学日本时改名为邹容。四川省巴县(今重庆渝中区)人。6岁入私塾,12岁育《四书》、《五经》、《史记》、《汉书》及名家传记。其父要他科举高中,他却讨厌经学的陈腐,鄙弃八股功名,喜读《天演论》、《时务报》等新学书刊,心向维新变革的新思潮,常“非尧舜,薄周礼,无所避”。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他随兄应巴县童子试,题旨皆《四书》、《五经》,他遂罢考而去,遭父笞责而志不改。当得知谭嗣同等六君子变法遇难的消息,他悲愤不已,作诗曰:“赫赫谭君故,湘湖士气衰。惟冀后来者,继起志勿灰。”表达了他的惋惜与变革志向。后入重庆经学院读书,仍关心国家大事,立志救国救民,常侃侃议论政事,以致被除名。
邹容1902年赴日本留学,投身民主革命,是与秋瑾齐名的著名革命演说家。1903年,以“革命军中马前卒”写成《革命军》一书,旗帜鲜明、通俗易懂地回答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特别是提出了“中华共和国”二十五政纲,系统地阐发了孙中山“建立民国”的设想。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理论经历了孙中山提出———邹容发展———同盟会政纲确立的发展轨迹,这是邹容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重大贡献。
光绪二十七年(1901)夏天,他到成都参加官费留学日本的考试,被录取。临行前,当局以其平时思想激进,取消了他官费留学日本的资格。1902年春,他冲破重重阻力,自费东渡日本,进入东京同文书院补习日语,大量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与文化,革命倾向日趋显露,并结识了一些革命志士,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爱国活动。他刚毅勇为,常争先讲演,陈述已见,切齿于满清统治的暗弱腐败,向往中华民族的新生崛起。其辞犀利悲壮,鲜与伦比,为公认的革命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