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长葛饮食风俗
长葛饮食风俗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2/3 11:19:04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4、特色食品及其制作

  (1)长葛风味名吃及家用食品、调料

  长葛地处中原,历史悠久。石固古文化遗址的发掘说明,早在七千四百年前人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对粮食不同品种进行加工制作,参与市场商业活动,在竞争中优胜劣败,其佼佼者负有盛名。加工中的绝技秘方被作为传家之宝,成为独特风味的名优特产,经久不衰。

  南席豆腐:南席镇,据载远在西汉(公元前206年)属颍川郡许县,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属洧川新汲县,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属河南道汴州尉氏县,金代宣宗兴定二年四月(公元1218年)属开封府洧川县。1954年长洧合并,为长葛县属镇。

  南席镇历史悠久,是许州至汴京的大道,北邻双洎河、航运上溯新郑、下至周家口。水旱码头,客商云集,东来陆陈,运进山货,市场繁荣。因此,南席镇一带农民制作豆腐销售者较多,由于市场的竞争,质量不断提高,久而久之则成为当地特产——南席豆腐。

  南席豆腐原分大脑与小脑两类。在点制上又分浆点、卤水、石膏三种点法。浆则又有清、黄、红、白之分,但多为黄浆点制。其特点是:一、硬度大、含水份少。秤钩挂上一斤豆腐不会脱落,硬而不木渣;二、外黄里白、质地细,煎、炒、烧、烩 不碎烂;三、无酸味耐储存,伏天当日不发粘、春秋季两天不变质,冬季七天不变质。

  南席豆腐制作的佼佼者为朱温,南席镇西街人。其祖父朱连甲,生于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青年时即以磨豆腐营生,传子于朱清元,至今已百余年。由于技术的不断传播、提高,现在南席镇西街的宋西合、崔喜顺,邵庄的邵二金、刘拐村(现属尉氏县)刘深义四家,讲信誉、讲卫生、讲质量,仍不失“南席豆腐”的美名。

  刘李凉粉:凉粉,粮食复制品。长葛境内的凉粉多为红薯淀粉制作。凉拌、炒焙均可,是民间的传统食品。经营者遍及城乡,人们家庭也多会制作。软硬适度,味道鲜美者比比皆是,而远近驰名、异口称道者,则是刘李凉粉。

  刘李村,位于古桥乡东部,北邻双洎河,建国前,河水泛滥为患,水土流失,土地瘠薄,人民生活困苦。为了生计,清代光绪年间,刘李村已普遍经营凉粉。本别虎有八个儿子,清末就卖凉粉,民国时期又兼营水煎包、胡辣汤。1949年建国初期,全村一百二十户,五百余口人,卖凉粉者五十六户,参与制作者一百四十多人,成为家庭的主要加工主业。为扩大经济收入,逢集赶集,逢会赶会,没集没会,游乡串镇,所到之处,涉及尉氏县洧川、大马、朱曲、许昌县的许田、五女店、县内的南席、董村、石象一带则更是主要市场。多数经营者是男的肩挑外出,妇女在家制作,成为远近驰名经营凉粉的专业村。由于刘李村打凉粉出了名,成为附近群众训教孩子的口头禅——刘李的凉粉“欠(芡)打”。

  新魏庄豌豆馅:豌豆馅,又名豆沙糕、澄沙糕,历史悠久,为长葛县甜食中的特产。

  豌豆馅以豌豆为主要原料,配以柿饼、食用色素、粗粮细作,工艺考究。制作前首先选料,以山岗地豌豆为最好,然后去杂去劣,磨成两半,脱去表皮,用甜水或河水煮成粥后,倒入釉器皿中,将柿饼切成薄片(以荥阳柿饼为上品),分层摊散在粥中,经冷却凝固即成。其断面层次分明,红黄参差,犹如花朵。食用时凉甜可口,解热祛暑,有豆沙爽身之感,为夏季优良甜食。

  大墙周新魏庄村,清光绪年间即有制作,祖传三代至李应科,今仍在经营。经亲朋互相传艺,今大墙周乡之王皮庙、董村乡之屈庄、大赵庄均有制作,现已发展百余户。每逢春夏季节,城乡均有销售,且远销许昌、中牟、新郑等地,许昌市豆沙糕的制作也系新魏庄传入。

  贾黑子热豆腐:热豆腐是全县人们普遍食用食品。作为专业经营者也不乏其人。而制作独特,具有特别风味者为老城镇贾黑子。民国初年,贾黑子为占领市场,首创用豆腐皮包软豆腐,既不烂又光滑,配以小磨香油、辣椒、芥茉、芝麻酱等佐料,味道鲜美,软香利口,负有盛名,慕名而来者莫不品尝。附近一带群众把办事顺利形容为贾黑子热豆腐——软香不塞牙。

  水煎包:水煎包是具有独特风味的熟食品。经营者遍布全县,以董村乡内官孙村孙火头、孙水兄弟二人技术最精湛,包子质量最好,清末民初,在董村、石象、老城就享有盛名。其包子为羊肉馅(一般经营者为猪肉馅),肥而不腻,鲜而不膻,表皮焦黄、馅里含浆。为适应季节变化,夏季则为鸡蛋素包,经营灵活,服务周到,在当时物价飞涨的情况下,薄利广销,质量如一。孙水在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留居城内,在丁字街开始设门面成为专业户,1954年参加合作店组。

  长葛细粉:细粉,习惯称为粉条,是红薯粮食混合复制品,为长葛大宗土特产品,是农村经济一大优势。

  长葛细粉分冻粉和晒粉两种,以色泽透明、条细耐煮而著称。西以坡胡乡水磨河、北以大墙周乡南尚庄、东以古桥乡郭梅村为最,三品鼎立,而技术辐射全县。水磨河村之粉条,历史悠久,以纤细透明耐煮而著称;南尚庄技术精湛,冻粉、晒粉四季生产,量多质好驰名;郭梅村之粉条以细白条匀整齐而名声远扬。由于生产技术的不断传播与提高,全县村村生产,户户制作,不仅满足家庭食用而且远销华北、东北及西北诸省市,北京、天津、沈阳、长春、太原、乌鲁木齐等地均有长葛粉条供应市场。市商业局、市供销社系统每年均设点大量收购。沟通城乡经济、开拓市场、扩大农民经济收入,使长葛细粉不仅名声远扬而且生产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

  长葛卷煎:长葛卷煎源于老城镇,是稀有独特产品。其营养丰富、味美可口、老少皆宜。据传,清咸丰年间亦有卖,到同治末年,老城镇张家始作卷煎,相传四代到张娄,距今一百一十余年。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冯玉祥主豫时作社会调查已发展到十六家。传艺到洧川、新郑、许昌等县市及长江流域,成为夜市上品。卷煎制作以精面作皮,豆腐、鸡蛋、细粉、韭菜、韭黄、面筋作馅蒸卷而成,食用配以小磨香油、芝麻酱、辣椒、芥茉等调料,清香利口,是晚点夜餐的绝好食品。由于传艺较广,技艺不翼而飞,不知哪位传人引入四川,今成都市全国名菜馆尚设有“长葛卷煎”专柜,扬名西蜀。 
(作者:许昌市旅游局 责任编辑:刘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杨佩璋的故事
下一篇: 唐雎不辱使命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