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字的起源,历史上有这样一个近似于神话的传说。
仓颉是黄帝的史官,黄帝统一华夏之后,感到用结绳的方法记事,远远满足不了要求,就命他的史官仓颉想办法,造字。于是,仓颉就在当时的洧水河南岸的一个高台上造屋住下来,专心致志地造起字来。可是,他苦思冥想,想了很长时间也没造出字来。说来凑巧,有一天,仓颉正在思索之时,只见天上飞来一只凤凰,嘴里叼着的一件东西掉了下来,正好掉在仓颉面前,仓颉拾起来,看到上面有一个蹄印,可仓颉辨认不出是什么野兽的蹄印,就问正巧走来的一个猎人。猎人看了看说:“这是貔貅的蹄印,与别的兽类的蹄印不一样,别的野兽的蹄印,我一看也知道。”仓颉听了猎人的话很受启发。他想,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特征,如能抓住事物的特征,画出图象,大家都能认识,这不就是字吗?
从此,仓颉便注意仔细观察各种事物的特征,譬如日、月、星、云、山、河、湖、海,以及各种飞禽走兽、应用器物,并按其特徵,画出图形,造出许多象形字来。这样日积月累,时间长了,仓颉造的字也就多了。仓颉把他造的这些象形字献给黄帝,黄帝非常高兴,立即召集九州酋长,让仓颉把造的这些字传授给他们,于是,这些象形字便开始应用起来。为了纪念仓颉造字之功,后人把河南新郑县城南仓颉造字的地方称作“凤凰衔书台”,宋朝时还在这里建了一座庙,取名“凤台寺”。
中国人认为,文字是有魔力的,所以就把仓颉尊为制字先师。仓颉的生日是在农历的3月2日。
在古代,人们非常珍爱字和纸。一旦在路上发现,就把它们收集在一起,送到专门的火炉中烧掉。这些专用的火炉被称为字纸亭,一般建在孔子庙和文昌帝君庙的附近,或者是官府、学校等机构。过去的学者们在自己的书房里都有字纸篓,以存放废纸,积多了以后就去烧掉。
字纸亭的大小各种各样,最高的有5米,一般建成多层的塔形。每到文昌帝君和仓颉的生日,人们都要到字纸亭前举行祭祀仪式。
上述这些虽然都是传说,不足为据,但其内涵却不无道理,这就是文字从图画中来,最早出现的文字是图画文字。至于文字的产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或者说,对中国文字的产生作现实、客观的分析,不难看出,文字是人类社会某一发展阶段上的必然产物,是原始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演变而来的,它不可能是由哪一个人单独发明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