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角河南 >> 寻根 >> 正文
纸扎源流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09-8-17 来源: 点击次数:

    纸扎,在民间有很多不同的称谓,如扎作、糊纸、扎纸、扎纸库、扎罩子、彩糊等。广义的纸扎包括彩门、灵棚、戏台、店铺门面装潢、匾额及扎作人物、纸马、戏文、舞具、风筝、灯彩等。狭义的纸扎指的是丧俗纸扎,主要指用于祭祀及丧俗活动中所扎制的纸人纸马、摇钱树、金山银山、牌坊、门楼、宅院、家禽等焚烧的纸品。本文所涉及的纸人纸马主要是指与民间丧葬及祭祀活动相关的纸扎,简称为“纸扎”。

  迄今发现最早的纸扎实物,是1973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阿斯塔那唐代古墓群中发掘的纸棺。棺体骨架用细木杆扎成,从前至后,有五道弧顶支撑作支架,再糊上废纸,外表为深红色。此棺长2.3米,前高0.87米,宽0.68米,后高0.5米,宽0.46米。纸棺糊制的废纸,大多是唐天宝十二年至十四年(公元753年~755年)的庭西、西州一些驿馆的马料收支帐单纸。根据考古现场遗迹分析,安葬死者时,先将死者放在一片糊有废纸的苇席上,然后再罩扎制纸棺。根据墓主人随葬品买地券上的记载,年代为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这具特殊的纸扎棺材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

  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纸扎称谓及主要用途不尽相同。北宋称为“装銮作”“打纸作”“冥器作”“纸铺”等。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七月十五中元节的前几天,市井街坊里开始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缎带、五彩衣服等,这些都是扎好架子糊上纸制成的。其中还记载:“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在上焚之。”书中描述每年从九月下旬开始卖冥衣靴鞋、席帽衣缎,为的是在十月的朔日祭祀之用。根据明人著《如梦录》所述,专门从事纸扎制作的人称为“扎彩匠”,其经营场所为“纸扎铺”“纸马铺”“纸马香铺”等。纸扎铺也卖“寸鸹扇子”,有扎彩匠扎“显道神”,其头约有五尺高、六尺围圆,这种纸扎是王府出殡时都要使用的。清代于敏中曾在《日下旧闻考》记载了京城办丧事出殡的情形以及纸扎的样子。书中描述的大意是:当时办丧事出殡的花费很大,参加出殡的人多达五百人,有丧车、铭旌。铭旌高达五丈,上面缠绕着帛布,一次丧事要耗费一百多匹帛,还有香亭幡盖仪从等(图11)。另有用纸扎糊的供奉物品,仅是纸糊扎的房屋就有数十间;出殡的路上,还有专门在死者棺木旁歌舞的优童,一路上跳竿走马,表演一些戏曲。《帝京景物略》也有记载,十月朔日,民间有这样的习俗:纸扎作坊用五种颜色的剪纸做成男子的衣服,有几尺长,称为“寒衣”,几乎家家要在夜晚祭奠,在家门前将寒衣焚烧掉,称为“送寒衣”。各种文献的记载说明,历史上纸扎的样式是多样的,在民间丧葬或祭祀活动中的使用非常普遍。

发表评论: 】 
(作者: 责任编辑:王艳)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