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角河南 >> 寻根 >> 正文
河南人的关中道北72年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0-10-21 来源:东方今报 点击次数: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河南发生水灾和旱灾,大量的难民沿着陇海铁路向西逃荒要饭,西安市铁道以北的地方成了河南人的集聚地。70多年来,中原文化和关中文化在道北相互碰撞、互相融合,形成了一种奇特的文化——“道北文化”,“道北文化”见证了西安河南人的变迁与发展。

    今年10月1日,被誉为“丝绸之路的东方圣殿”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开门迎宾,“道北”这个特殊的区域是否会被人们淡忘?

    逃荒者的集散地

    “道北”就是“铁道以北”,穿过西安古城墙的北大门,跨过陇海铁路,便置身于道北的拥挤和喧闹中,这里是逃荒的河南人最早居住的地方。

    1938年6月9日,国民党军队炸开黄河花园口大堤,时有390多万人外逃。

    1938年8月,河南省扶沟县的张宝文用一根扁担,挑着两个箩筐,后面跟着背着包裹的妻子和8岁的儿子,沿着陇海铁路,来到西安。

    那时,逃荒者的落脚点大多选在铁道以北,这里离火车站近,方便出行。

    1934年,陇海铁路建成通车。几年后,道北还是荒凉的农村。张宝文等大量的难民拥入后,几乎是一夜之间,道北窝棚林立。

    花园口决口时,随父母一起逃荒的婴儿,如今已是70多岁的老人了。

    “河南担”担尽人间疾苦

    1945年,河南杞县的龚林生用一根扁担,挑着两个箩筐,带着妻子和15岁的儿子,一路西行,来到西安。

    几百公里的路程,龚林生他们饥一顿饱一顿地走了整整一个月。原以为到西安能好过点,没想到,道北地区已经聚集了很多逃荒的河南人。

    龚林生一家用土坯、废砖头、瓦片、木头搭起了一个简陋的住房,靠出卖苦力和讨饭为生。

    解放前,龚林生的儿子龚忠义在西安火车站当学徒。解放后,他被送到一个地方培训后,成为西安火车站的一名职工。现在,已经80岁的龚忠义在西安安享晚年。 那时,外出逃荒的河南人有的推着独轮车,更多的是像龚林生一样,挑着担子。

    于是,几十年来,“河南担”成了当地人对河南人的称呼,有的陕西人还讥讽他们为“河南蛋”。

    不过,和龚林生一起逃荒的人,有的落脚到了宝鸡,有的到了陕西铜川、咸阳等地。

    据估计,河南旱灾时,有300万河南人西出潼关,这些人中有近100万人来到了宝鸡。 

    要生存 先把泪擦干

    大杂院、说河南话、喝胡辣汤,这是西安人对道北人几十年印象的沉淀。

    在道北生活了几十年的李刚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他上小学时,尽管上课时老师讲的是标准的普通话,可一旦下课,男女同学讲的全是河南话:“你弄啥?”“没弄啥。”“中不中?”“中”。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也学会了说河南话。

    记者在火车站以北的一家宾馆周边处处听得见河南乡音。开摩的的师傅,是河南尉氏人;走进一家羊肉泡馍饭馆,招呼客人的弓老板是河南襄城县人,来吃饭的大部分也是河南人;在附近的一条小街道,卖菜的很多人也是河南人。浓重的河南口音,让人仿佛置身于河南某个地方。

    那么多河南人集聚于此,他们是怎么生存的? 李刚说,河南人有顽强的生存能力,什么苦都能吃。他们没有什么好的工作,摆个地摊,打个零工,捡个垃圾等。 他向记者举了一个例子,解放后,这里还没有太华路立交桥,从太华路到火车站有一个很陡的坡。 当时的小型运输基本靠人拉着架子车。那些等着帮人拉车的人都是河南人,在当地叫“挂坡”。他们总是早早就蹲在坡下,以此为生。

    棚户区变身遗址公园

    小时候,西安人黄长福和伙伴们经常到一座宽厚的土堆旁玩耍,上边长有很多树木。后来,附近的铁西小学建校时挖出一块碑,上边记载说,唐太和五年这里建有含光殿。 这块石碑引起了专家的重视。1956年,中国科学院考古队勘察后认定,这里是唐大明宫遗址,周长是7.65公里,面积3.5平方公里。 而世界级的大遗址却是城市的脏乱区。在西安全市300多万平方米的棚户区中,道北地区就占了200多万平方米,住着近10万人,一家三代人挤在棚户居住的比比皆是。

    从2007年开始,推土机的轰隆声打破了道北的平静。 今年“十一”前夕,庞大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正在进行最后的装修。恢弘庄严的丹凤门、高大雄伟的宫墙、坚固壮美的台基,无一不体现着昔日盛唐的辉煌。10月1日,占地3.5平方公里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建成后的公园有三分之二的部分免费对市民开放。 72年后的今天,道北已经变成西安最大的城市中央公园,道北人的这段历史也将被极尽繁华的盛唐气息所淹没。

    豫剧与秦腔并驾

    9月中旬的一天早晨,记者在西安市古城墙尚俭门附近的公园里散步时,听到了唐派豫剧《南阳关》的唱腔。记者以为唱戏的是个河南人,结果一问,这位中年男子是个地地道道的西安人。

    大批的河南难民拥向陕西各地,他们也把河南唱腔带到了各地。

    在道北,豫剧的受欢迎程度,远远超过秦腔。在西安、宝鸡、铜川等地,豫剧和秦腔的影响不相上下。那时剧院里是场场爆满,一票难求,每个演员才能买两张票。《白蛇传》连续演出四十多天都满足不了观众的需求。

    至今,西安市豫剧团仍然是当地有较大影响的豫剧表演团体之一。它的前身之一是西安市狮吼豫剧团,作为当年剧团的团长,樊粹庭被称为“现代豫剧之父”。

    1937年抗战爆发后,遂平人樊粹庭率剧团从开封一路演到西安,沿途收留了许多战乱中的孤儿。到西安先创办了西安市狮吼豫剧团。直到1966年去世,他都没离开过西安。

    贾平凹在《河南巷小识》中写道:当河南的剧团来西安演出,他们必是全巷出动,集体订票。常常就在早晨起来,谁家妹子细声细气唱几句“银环”(豫剧《朝阳沟》人物),立即有了“拴保”的回唱,接着,唱“拴保妈”的也有,唱“拴保爹”的也有。

    胡辣汤与羊肉泡馍同吃

    70多年来,道北的河南人后裔已经和当地人融为一体。 虽然,道北的河南人仍然喜欢喝“胡辣汤”。不过,他们已接受了羊肉泡馍、麻酱凉皮、锅盔馍构成的陕西大众饮食。在道北生活的陕西人也适应了河南人的饮食特点,喝胡辣汤也成为他们的饮食习惯。 曾在道北二马路居住的黄长福告诉记者,道北的河南人凡遇红白喜事都要宴请亲朋。酒菜多是四荤四素,饭菜十大碗一般由鱼、鸡、牛肉、羊肉、猪肉等料做成。宴席上很讲究座次,上席要给长者或最尊贵的客人坐。祖籍开封等地的河南人的宴席上,如果有鱼,上菜时必须将鱼头对着长者或客人。

    道北的河南人影像

    因为道北被烙上了清晰的河南印记,所以反映道北人的文学作品和电视剧不断涌现。 西安籍作家安黎在道北生活了13年,他创作了《道北四部曲》。他说,一部《道北人》,不仅反映了聚居于道北的河南人的奋斗史,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身边的河南人自信和坚强的一面。 1997年,31集电视剧《道北人》在陕西电视台黄金时段播放时,道北地区万人空巷。

    2008年11月6日,大型政论纪录片《道北七十年》在西安电视台一套播出。 今年9月中旬,讲述河南花园口难民在西安城墙底下顽强生存的30集电视剧《叶落长安》开机,著名演员陈小艺在剧中扮演郝玉兰。对于河南人来说,西安处处有乡音曾经的道北,如今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

发表评论: 】 
(作者: 责任编辑:牛苏晋)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