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字夷吾,春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出生年月不详,卒于公元前645年,颍上人。有人考证此颍上并非今安徽省颍上县,而是指颍水之上游,春秋时之颍邑,即今河南登封东南不远处。
管仲出身贫贱,与鲍叔牙结伴经商,每得利则管仲多得,鲍少得,以济管之急,世称“管鲍”。后鲍叔牙荐管仲于齐桓公,任上卿,尊为相父。管仲辅佐齐桓公40年,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大力推行改革,主张“通货积创、富国强兵、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史称贤相。
就是这样一位贤相,令人想不到的是他竟然是“书寓”业(妓业)的祖师爷。开封原第四巷(生产街)内就有一座管仲庙,管仲冠带袍服地坐在那里,接受妓院鸨儿和妓女的香火。管仲为什么会和妓女扯在一起?翻检史籍,我们可以从管仲与齐桓公的一次谈话中窥见端倪:管仲建议齐桓公“……为女闾三百,以安行商,商旅如归,百货骈集,因而税之,以佐军兴,如是而财用可足矣!”我们知道,闾者,里巷中之门也,女闾者,以门为市,使妇女居之,以便天下行商投宿,宾至如归。故后世乃以女闾为娼妓聚居之地,亦以管仲为后世娼妓业的开创者。不过管仲作为一代贤相、重臣,一生干了多少大事、好事,却偏偏因为“为女闾三百,以安行商……”这件事负万世之责,不能不令人产生遗憾,认为这是一件罕见的历史玩笑。更令人难解的是开封第四巷中的这座管仲庙,人们不叫它管仲庙,而叫它咽喉司。后经开封民俗学家陈雨门先生考证,管仲曾封于燕地,“咽喉司”应为“燕侯司”之误。
管仲庙——咽喉司,原在今复兴街小学处(今复兴南街中间一段,过去曾是第四巷的一段),解放前曾是开封醒民国剧社(京剧学校),那时此处只余三间殿房及管仲像。1951年开封妓院被全部取缔,第四巷改名生产街,醒民国剧社断了办学经费来源而停办,咽喉司最后的三间殿房也早已无存,改作民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