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玩转河南 >> 正文
龙潭峡“龙腾记”崛起的神秘大峡谷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08-11-14 来源:伏牛网旅游论坛 点击次数:

  这里因“华夏之祖”而闻名,新安以千年帝都而得利。这儿是典型的山、丘、河谷结合形地貌,广袤无垠而起伏生动,黄、青、畛、涧四条河流在此相汇,串起一片片的绿重翠叠,文人墨客或冠以美丽,或曰得天独厚。然千百年来,新安(取意新治安宁)自秦设县伊始,生产力十分低下,截止二十一世纪,除了馈赠国宾的上品——黄河澄泥砚,庄稼人剩下的,就一个“穷”字。

  1971年,新安县石井乡石渠村的人们,依旧执着地在土里挖着“金子”,其中喝墨水较多的,有高中毕业的陈建林,“文革”时期无缘高考的他,一把算盘打得似金珠银珠落玉盘,整整三年,岁月在指缝中溜走,希望在数据中破灭,但陈建林没有服输。

  1974年,陈建林担任石渠村党支部书记,他靠当会计养成的精细,依着慧眼,仗着胆魄,带领着村民捍卫着务实、勤劳、守诚的农耕文化,渴望峰回路转。

  1977年底,陈建林给大伙儿人均发了一块钱,当村里的老人们望着这有生以来第一次发到手的钱,难以抑制激动的泪水……
  
  同样的这爿土地,同样的这群汉子,在陈建林的带领下,似乎看到了一线光明,“谁说土里澄不出金子?”但他们很快就明白了,这是一个梦。虽然村里的粮食生产一直保持着历史最好水平,但在经济上的发展却一直徘徊不前。此时的陈建林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岁月递嬗。在常人看来,从一位农民到政府的副县长,似乎隔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而人们则清楚地记得:德业立身的陈建林,是新安建国后成功跨此鸿沟的第一人。

  2002年6月,时任新安副县长的陈建林来到石井乡龙潭沟村。陪同的村干部说,这里人均挂在山腰上的4分地,指靠“望天收”。即使是封山育林,村民还是偷偷上山乱砍滥伐换钱糊口,全村400多人中有40多条光身汉,有一家弟兄四个竟无一人成亲。

  “山清水秀风景好,只见大哥不见嫂……”没人知道这歌谣在龙潭沟传唱了多久!

  陈建林此后又数次攀爬并深入龙潭大峡谷体验,他为峡谷的奇迹而深感震惊。如果同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相比,那么用罗斯福总统的话来赞美龙潭大峡谷,也丝毫不过:“大峡谷让人充满了敬畏,它无可比拟,无法形容,在这辽阔的世界上,绝无仅有!”他敏锐地意识到:这里莫非就是一处亿万年前的古海洋?

  果不出陈建林所料,后经专家们论证:龙潭“U”形大峡谷确为世界罕见,诸多景观由12亿万年前的海底抬升、激流冲蚀、山崩地裂生成,峡谷是以紫红石英砂岩为代表的峡谷群。所蕴含的信息可堪称“古海洋天然博物馆”——一部活着的地质教科书。

  土地赋予陈建林超人的颖悟力,但他所面临的跨越,就象受困的“土龙”一样,需要经历着痛苦的自我改造过程,那龙吟不绝于耳:死啃黄土干受穷,活不出个人样来,扔下土地“耍黑抓”,不是龙的传人的命运,只有给大地注入绿色的生机,换个法子“靠山吃山”,才能图好“绿色发家梦”,赚发展“生态旅游”的钱,旅游带动脱贫养活咱农民岂不更好?

  这一近乎离奇的设想,从此让陈建林与龙潭沟村,乃至龙潭大峡谷结下了不解之缘。正如他所说:“在村里干了10年;在乡里干了10年;在县里干了10年;现在我想把第四个10年献给农民!”

  此时,石井乡政府对峡谷的投资一直赔本,这里成了人人都头疼的包袱。这般窘境没有人愿意管,也不相信能做出啥名堂来!陈建林却不肯轻易言弃,为找到开发建设资金,他历经了长达两年的招商之旅,而先后80余位客商的考察均未见正果。

  任副县长的后3年时间,陈建林主管教育、卫生、旅游等行业,曾参与制定新安县系列的旅游规划,对县域旅游资源皆了然于胸。

  陈建林是农民的儿子,他爱土地,对土地一往情深。他时常蹬高遥望,远眺久在深闺的绝色佳境,也时常绕着龙潭沟迂回审视:那峡谷源头的青河,就像昂首龙头,那蜿蜒东去的流水,就是龙身,仿若一条龙卧地长啸——空有凌云志,难于上青天。

  从此,他开始了全新意义上的一次重要而又艰难地跋涉,他要围绕着“打造美丽的龙潭大峡谷”这一主题上做文章。

  陈建林并不知道他的祖先就曾抟土成龙,祈祷上天,更不会把他开发旅游的行当与祖先们联想在一起。但是陈建林就是陈建林,他不相信:这么好的旅游资源会开发不出来!难道农民就离不开一个“土”字?!

  2005年8月,不要做官、要做事的陈建林再次做出过人之举,他卸去副县长职务,放弃去人大、政协任职的机会。带领洛阳万山湖旅游开发公司的员工,全身心地潜入龙潭沟搞开发,志在翻开这部活的地质教科书,向世人展现龙潭大峡谷那惊世骇俗的美!

  开工那天,龙潭沟村爆竹阵阵,轰鸣震天……

  腾起的烟尘,犹如“土龙”重生的喘息,恢弘而高亢。这使人想起《史记·贾生列传》所言:“蝉蜕于浊秽,浮游于尘埃之外。”“土龙”没有死,陈建林并没有放弃这块土地,而恰如“蝉蜕”现象,来了番脱胎换骨,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近处知端底的人说:龙潭大峡谷是个奇迹!

  远处不甚知之的人说:龙潭大峡谷是个谜……
 
  “游龙”出海

  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太渴望返朴归真,太渴望亲和自然了。曾经为土地困惑与无奈的陈建林终于悟出:生态是环保,是生机,是希望;维护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以至沟通的先决。他决心以“生态旅游”来创造绿色经济、循环经济。

  洛阳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分为龙潭峡、荆紫山、黛眉山、青要山、万山湖5个景区,是一座以峡谷地貌、水体景观为主,典型的地质剖面、地质工程景观为辅,以生态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为特色的综合性地质公园。陈建林领衔开发的就是这座公园的核心景区——龙潭大峡谷。
  
  这位当年德高望重的副县长,以其经历、人脉与诚意逼人而所向披靡。特别是景区的专业规划与不可思议的发展速度,令舆论惊异。

  陈建林的特有的胆识决定着景区的发展与张力。2006年8月,他便在民间筹措资金2000万元投入景区开发建设;2006年底,他又追加民间资金1000余万元……

  “建林是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事,就是赔了俺也认了。”一位民营企业老板坦言道,显然这位“债权人”也没有把钱当作自己的财富。

  所筹资金当然应产生最大化效能,陈建林善握良机地运用“经济时速”原理,发挥资源出效益,边开发、边经营。景区的建设施工多选在寒冬,在荒无人烟、野兽出没的大峡谷里,常会面对山中狂风呼啸、飞沙走石,可是施工的队员们却无所畏惧。

  《孙子兵法·地形篇》曰:“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以与之俱死。”这也正是陈建林与施工队员深切情感的真实写照。为人质实且谈吐机智风趣的副总经理高新政回忆说:景区的施工条件异常艰苦,为保护好景区的生态环境,许多地段不能使用机械设备而只能完全靠人力,队员们便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硬是人工将石沙、水泥等材料一袋袋背进山野。

共3页  1 2 3
发表评论: 】 
(作者:陈宁 责任编辑:周燕)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