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马坑的年代应为战国早期
这两座车马坑内除发现车马遗迹外还出土了部分文物,主要是青铜器、骨器和少量陶器。
从车马坑填土中出土的器物特征看,这两座车马坑的年代应为战国早期,最晚不晚于战国中期。这两座车马坑处于王城陵区内,其中的1号车马坑虽然面积较小,但六匹马前排两匹、后排四匹的奇特摆放方式,车轴两端的铜辖軎和车厢上的贴金方形铜饰,似乎都在说明这辆车的级别较高。
一车六马的形制是国内第四次发现
资料显示,一车六马的车马坑共发现3处:2002年湖北枣阳九连墩楚墓陪葬的车马坑、2002年洛阳周王城广场的“天子驾六”车马坑、2005年陕西长安战国秦陵园遗址中的“天子驾六”车马坑。
中国古代的乘舆制度是非常严格的,如周代规定“天子驾六马,诸侯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是周礼的重要组成内容,且乘舆制度还是尔后历代王朝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秋之世,礼崩乐坏,由于周室衰微,诸侯间僭越的事时有发生。湖北枣阳九连墩战国墓地的主人应为楚国的诸侯或为卿大夫,属于僭越周礼使用了驾六马的待遇,陕西秦国陵园也属于同样的僭越行为。只有2002年发现的周王城广场天子驾六车马坑,才是周礼的真正体现,它不仅印证了古之天子驾六马的乘舆制度,也成为东周王城陵区的坐标。
本次发掘的1号车马坑中一车六马的形制是第四次发现,但驾车马匹前二后四的排列形制十分特殊,与“天子驾六”不同,属国内首次发现。它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种种猜测,有专家认为符合“天子驾六”形制,应为东周时期的又一天子之乘;也有专家认为该墓主人为“士”一级的贵族,一车六马是一种僭越行为。
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分馆在原址保护展示,是洛阳向世人展示古都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的又一个亮点,为研究东周王陵的布局、埋葬制度、车马陪葬制度及东周的物质文化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