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享殿的两侧另有配殿,根据遗迹推断应为5间。紧靠两个配殿的南边山墙,又各有四通祭碑和一石望柱。其中有两通已下落不明,这些碑前后皆有文字。前边的碑文一般是皇帝和中央一级官员的,后面的都是地方官员祭文刊石的。在享殿的北方又有一石牌坊,该牌坊规制不大,但上面浅浮雕的缠枝莲等二方连续图案,以及牡丹、荷花、梅花、菊花花卉刻工精妙,抱鼓上的犀牛望月图也栩栩如生,毛发可鉴。
牌坊两侧又有一道隔墙,使里面组成又一个院落。就在牌坊的后面有高达2米多的两个石蜡台、两个石花瓶及一个焚帛炉,此五件合称五供,全部用青石琢成。这些作为祭祀用的象征性的石刻也极为细密,刻工非常精湛。例如花瓶里面的插花,能工巧匠们用一整块石头,下边刻一方口四棱的花瓶,上面突出地雕琢出一簇鲜花。五供的后面就是束腰须弥座形的石供桌,供桌后即为墓碑。
墓碑原在明楼之内,可惜明楼已毁,仅墓碑尚存,高达7.4米,碑面南背北,正面刻径尺楷书“敕封潞简王之墓”。碑座为一长方形巨石,四周皆浮雕云龙图案。墓碑后即是用长白条石垒砌的石墙,呈圆形,高达9米余、直径40米、周长达130米,为墓冢,一切形制皆和定陵“宝城”建筑类似。该圆形建筑前有门,门内有石阶可登临丘顶。下面就是埋葬潞王的地方,其形制也完全按定陵“地宫”修建,总面积达180余平方米。也分前、中、后、左、右殿,前殿犹如甬道,中殿置供桌、五供等,后殿有棺床。
整个“地宫”的建筑结构也和定陵一样,用青石砌成拱卷式。地铺方砖有石门五道,除第一道为封门外,余者皆可启动自如,石门上门钉为纵九横九81颗,并有龙面铺首。可惜20世纪二三十年代被盗墓者炸毁。后殿置棺床,棺床长8米、宽4米余,中间也有类似定陵棺床中的“金井”,即正中小方形小穴内填置黄土。棺床上应有两个棺椁,一为潞王,一为杨氏,可惜在20世纪60年代被破坏。
在潞王墓西140米处,有一建筑布局和潞王墓大体相同的墓园,只是地面建筑规模略小,后墓墙成弧形,门外没有石刻仪仗罢了。这是潞王的次妃赵氏墓。
潞王墓建筑规模宏大,据1982年10月的测量总面积为15.7981万平方米,约合240亩。按照明“正统十三年王定茔地五十亩,房十五间,……或王,或妃先故者,合造其圹,后葬者,止令所在官司安葬”的规定,使用土地就超过规制近5倍。次妃墓的修建更是超越了规制,在去国藩王陵墓中为仅有。
潞王墓的修建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从墓志上看,潞王是在万历四十三年八月二十二日葬于此,也就是在他死了1年3个多月之后才入葬的。潞王是暴死,这段时间很可能是“遣官造坟”的时间,如果这个推算成立的话,这样大的规模,驱使的人力是相当惊人的。据说所有石料全部是浚县采集而来,人们为了运石头,只好在寒冷的冬季,一段路掘一井,泼水成冰,滑着前行,工程之艰难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