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故事 >> 正文
开封人的“母亲河”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2/14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亿万华夏儿女心目中的圣河。对开封而言,黄河的意义远不止此。这是因为,世界上从来没有一座城市与一条河有这么多纠缠不清的恩怨纠葛。开封因河兴起,成为历史上的繁华大都市,但也因河而多次被淹没于滚滚泥沙之中。生长在大河边勤劳的开封人民屡次就地重建,留下了辉煌灿烂的黄河文明。
    1946年,冀鲁豫解放区行政公署成立冀鲁豫解放区黄河水利委员会,这是我党领导的第一个人民治理黄河机构,拉开了人民治理黄河事业的序幕。1949年7月1日,华北、中原、华东三大解放区成立的三大区统一的治河机构——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开封城隍庙街开始办公。如今,转眼间70年过去了,黄河安澜,人民乐业,留下了人民治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河流成就东京梦华
    今天的开封,在中国是一个快速发展的中等城市。人们谈及开封,首先想到的就是黄河岸边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
    的确,考古学家在开封的发现令世界震惊:开封地下摞着6座古代城池,其中3座是国都,有一座便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都市——北宋东京城。这一发现使被火山埋没的庞培古城黯然失色。这奇迹背后,更有令人肃然起敬的精神:是什么力量使得开封人在与黄河的较量中上演一幕幕屡淹屡建的故事呢?
    开封城市的发展与黄河休戚相关。黄河促进开封城的形成与发展,千百年来哺育了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民,开封城的兴衰与黄河密切相关。
    开封在黄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个高峰。第一次是在距今23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魏惠王迁都大梁。魏国率先在现开封城略偏西北处建起城池坚固的大梁城。魏惠王之所以第一个选中开封建都,与该地区距黄河、济水不远,水道四通八达不无关系。迁都之后,魏惠王引黄河水入圃田泽(今郑州圃田),开凿鸿沟,引圃田水入淮河,使魏国农业、商业得到极大发展,日趋繁荣,国力日盛,称霸于诸国,使大梁城与秦国咸阳、楚国郢都并列,成为当时国内最发达的名都大邑。
    魏国在大梁建都,历六世136年。在这136年里,曾发生了孟子游梁、信陵君窃符救赵等诸多故事,给开封遗留下不少古迹,不愧被人称为开封古城第一都。
    战国时期,魏国迁都大梁,是开封发展史上出现的第一个高峰。公元前225年,秦军攻魏,决鸿沟灌大梁,伴随着魏国的灭亡,大梁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经过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恢复和发展,到了隋唐时期,开封已开始走出低谷,当时的汴州被称为“水陆都会”。五代时期,中原战乱不止,王朝更替频繁,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建都开封,为开封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王朝并定都开封,使开封城达到历史发展的顶峰。北宋建都开封,是开封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也是古代开封最辉煌的时期。至今,我们仍能从《清明上河图》中领略古代开封的繁华与舟楫之便。
    开封地处黄河中下游的大平原上,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北宋时期的东京,汴河、惠民河、金水河与广济河流贯城内,并与城外的运河系统相衔接,合称“漕运四渠”。
    “漕运四渠”分别流向不同的方向。《文献通考·国用考》中说:“是时,漕运之法分为四路:东南之粟自淮入化至京师;若是陕西之粟,便自三门、白波转黄河入汴至京师;若是陈、蔡一路粟,自惠民河至京师;京东自广济河至京师。”这4条河流将全国的水运网络联系成一个整体,对东京这座城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汴河是北宋最重要的漕运线,也是北宋王朝的政治生命线。作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商业都市,城内上百万军民的生活物资大都通过水运而来。而东京城内的手工业原材料、商品等大都通过水运而来,又通过水运发往全国各地。另一方面,全国各大水系在东京交汇,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运网络,在京城内,汴河、惠民河、金水河、广济河互相贯通,黄河连通运河,汴河连接淮河、长江,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凭此紧密相连,真正形成了全国统一的水运体系,各地物资实现了大交换、大汇集。
    《宋史·地理志》收录有近50个人口在10万以上的城市,其中位于运河沿线的有15个,差不多占了1/3。处于运河网络中心的东京,人口有百万之巨,“人烟浩穰,添十数万众不加多,减之不觉少”。
    完善的水运体系为东京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外,它使全国物资源源不断地涌入东京,并由此发往有需要的地方,促成了全国井然有序的物资交流;对内,它方便了城内的居民生活,降低了运输成本,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使开封当时的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及人口数量超过了隋、唐时期的长安与洛阳,不仅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成为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

发表评论: 】 
(作者:康冀楠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