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为本土乐器,是吹鼓手赖以挣钱吃饭的家伙。
过去,洛阳乡间凡有红白喜事,主家往往会聘请一班吹鼓手过来吹吹打打,昭告四邻,烘托气氛。
吹笙的总和吹唢呐的一起出现,捧着乐器,鼓着腮帮子,摇头晃脑,卖力吹奏。
现在有了音响,吹鼓手的生意不好做,我已许久没见过吹笙人了。我最近一次见到笙,是在洛阳博物馆,那里展出了两块南朝画像砖,上面绘着吹笙人。
吹笙引凤升仙去
笙是大多数簧片乐器的鼻祖,音色高雅、清越。它最初的形制,同排箫相似:把长短不等的竹管捆在一起吹奏,排箫是弄成一排,笙是弄成一堆。
东汉《说文解字》形容笙“十三簧,象凤之身”,很形象。
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那时,最有名的吹笙者,不是什么民间吹鼓手,而是一位太子。
这位太子本名姬晋,别号王子乔,是周灵王的儿子。相传,他特别喜欢吹笙,吹得也特别好听,犹如凤凰在鸣叫。
有一年,洛阳发大水,为着如何治水,王子乔和周灵王发生了冲突。王子乔主张先抢救护城的堤坝,保护百姓;他爹主张先抢救皇家建筑,减少朝廷的损失。
周灵王说不过儿子,恼羞成怒,将王子乔贬为庶民。王子乔内心苦闷,不到三年,郁郁而终。
《列仙传》里却说,王子乔并没有死。他“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间”,遇到了道士浮丘公,便上嵩山修道,后来骑着白鹤,升仙而去。有人曾在偃师缑氏山头见过他的仙踪。
这要是改编成影视剧,白鹤可以变成凤凰:不是说吹笙引凤吗?王子乔一吹笙,凤凰翩翩而至,驮着他直上青云,多好!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在王子乔生活的时代,笙是极为高雅的乐器,自带贵族范儿。
东周时期,宫里有专门掌管乐器的笙师,负责教习吹管乐器。
贵族的人生追求之一,是“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吕氏春秋》有云:“竽,笙之大者。”竽大概是大号的笙,两者构造相似,但竽比笙体积大、簧片多。
齐宣王好大喜功,让三百名乐师凑在一起同时吹竽。南郭处士不懂乐器,却滥竽充数,混在乐队里装样子,混吃混喝。后来,新老板上台,要他单独吹奏,他混不下去了,连夜逃跑。
在中国的传统吹管乐器中,笙是唯一能吹出和声的乐器。这个唯一性,巩固了它在传统民族乐器中的地位。
汉代百戏,常用笙、竽伴奏。
隋唐时期,笙继续走红。
笙原本多用葫芦作为笙斗,体大、质脆,吹奏费力。唐代以后,笙斗得到改良,换为木制、铜制,质量、音色都得到了提升。
笙起源于中国,影响却遍及世界。
它不仅传到了邻国日本,而且还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欧洲,对西洋乐器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俄罗斯人盛赞笙是“最受欢迎的中国管风琴”,认为它促进了风琴、口琴、手风琴等自由簧乐器的诞生。
“教会小的,饿死老的”,如今西洋乐器盛行,吹鼓手的背影逐渐远去,也说不上是好还是坏。